【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伊斯蘭歷史文化陳列館」,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二期工程的一部分,斥資人民幣二千二百萬元(約台幣一億一千萬元,其中,安曼國王捐贈二十萬美元),總建築面積六千平方公尺,日前動工,預計明年底落成啟用。
此館主要陳列泉州出土的宋元時期伊斯蘭石刻文物,包括:墓碑、碑刻、墓葬構件、寺廟建築構件、歷史資料,以及來自阿拉伯國家的文物史料與舟船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
目前,泉州海交館館藏的伊斯蘭石刻文物,約占全國同時期同類文物總量的七成。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隨著宋元繁榮的海外貿易,大批外國穆斯林(大部分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到泉州傳教與經商,留下諸多伊斯蘭教古蹟。元末以後,戰亂使伊斯蘭教衰落。從清中期至今,外來穆斯林積極致力復興泉州教門。
新中國成立後,透過確認回族身分和修復古蹟,將泉州伊斯蘭教和回族納入國家管理。
近年來,泉州與伊斯蘭國家關係密切,將在伊斯蘭歷史文化陳列館三樓,增設全國唯一的「伊斯蘭國家對華關係史展館」,綜合展示各伊斯蘭國家對華關係史,以及伊斯蘭國家的捐贈品,例如:沙烏地阿拉伯金銀絲線繡成的精美「天方罩」、伊朗金屬製擺件、科威特的駱駝鞍和馬鞍等,極具異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