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下鄉團隊「表演藝術」與「在地性」,南華大學教授楊政賢對於地方缺乏人才養成與小型場館表達憂心。他認為,花蓮不乏超過五百席的大型場館,配有基礎劇場技術設備的的小型場館卻付之闕如,限制許多資源及演出規模較小的團隊若勉強登上大舞臺,會顯得力有未逮的尷尬。
在地文創工作者吳思鋒則分享「花蓮豐年祭並非表演,而是神聖嚴謹的族群傳統儀式」的觀點,強調在地觀眾才是會陪伴在地創作者的基本族群,極需維繫。
抱著傳承原住民文化使命的音樂家瓦旦提醒,除了歌舞的美好,也要正視許多部落因為漢人主導的現代化過程而質變的現實。原住民表演藝術者阿道則說,不論經費高低,隨心所欲地演出才是最重要的。
國光劇團團長鍾寶善強調在地團隊的參與對於地方文化發展、品牌創造極為重要;台東劇團劉梅英團長則以「公共空間的永續經營可造成民眾對文化認同感」,為文化發展的途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來自山中的傳奇─優人神鼓,從東方文化中萃取出精神元素,將「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與「藝─生活美學的實踐」融於成「道藝合一」。主講人傅祺棠描述,從文化內涵出發,傳承果托夫斯基注重表演者身體有機狀態與內在覺知能力,發現了新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