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法華經》流傳一個不朽的,關於「三界火宅」的故事。
說故事的是名長者,也比喻著天下父母心。就說長者眼見孩子沉溺於色欲逸樂,便說了這個「三界火宅」的譬喻,用三部車誘引孩子出離火宅,遠走災難。說這個故事,用來當作佛法世界和五濁惡世的對照,在清涼和濁火間,世人的沉溺是如此的不堪聞問。
讓我一再深思的卻是「長者喻」,如果不是一個長者,如果不是一個父母,他會用如此迂迴的方式來誘導孩子嗎?直到現在,我仍常在跟孩子說著故事的父母臉上,流露疼惜和惋嘆的神情,目睹著同樣的心意,遠遠從佛陀住世時期擺渡到這個所謂的「末法期」。
長者是這樣說的:「孩子,親愛的孩子,那把火總是燒著,每個人身上都著了火。孩子,為什麼你還不趕快想辦法逃出去?」那當然只是譬喻,萬一,真的起火了,大概也不會有人有時間,再多說一則故事。
長者喻──長者說故事、打比方,是佛陀教化、開悟人心常用的方式,就像那齣「活化歷史」長者表演班的演出,年紀大一些後,我們總想在午後風起,捲走一切記憶前,把自己的生命故事鎔鑄成一齣齣的戲,說成了故事,再大的風也吹不走了。長者這樣的盼望,這樣的抵擋遺忘的速度。
所以,長者總是在說故事,開始說故事,就讓他們變成了長者,變成了佛經說的「善知識」。我開始比較了解,為什麼實叉難陀在《八十華嚴》裡,將「慈父」比喻成「善知識」,問題於是就只剩下,孩子,為什麼你還不找個座位坐下來,好好的聽一則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