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清真「愛窩窩」─明代的小茶館點心

雲窗 |2013.10.17
1367觀看次
字級

在明代中期,每逢春節,許多北京的回族人就會做出一種形式精巧的清真點心來宴客或自饗。它的形狀可愛得像潔白的雪球,入口香甜軟黏,如果再搭配上一杯熱呼呼的青茶,那滋味兒使人難忘!

它是老人到小孩都喜愛的小吃,並且擁有一個發音有趣的名稱,叫做──「愛窩窩」。

這是用白糯米揉成糰,內餡常以芝麻糖為主,外形粉嫩像湯圓,但是不入水煮,而是以蒸鍋蒸熟的茶食。當時的世情小說《金瓶梅》第七回裡,就曾出現這道清真小吃。

小說家在著力描寫了一段薛媒婆為孟玉樓和西門慶說親之後,突然安插一段閒筆,讓孟玉樓為她的媒人準備酒飯。當薛嫂兒正吃著飯菜的時候,只見孟玉樓原來夫家的小姑差使個小廝安童提了個盒子來,盒子裡盛著四塊黃米麵棗兒糕、兩塊糖和幾十個愛窩窩,意圖前來打聽孟玉樓的婚事……

等孟玉樓收了黃米麵棗兒糕,又取出盒子來,滿滿裝了一盒子點心、臘肉讓小廝帶回去給姑奶奶,並賞給他五六十文錢,然後說道:「回到家多替我問候姑奶奶。婚期是訂在二十四日行禮,下個月初二日准娶。」

等那小廝安童回去後,薛嫂望著點心盒說道:「姑奶奶家送來什麼?給我一些,包了好拿回家去給孩子吃。」孟玉樓於是送給他一塊糖和十個愛窩窩。

由媒婆兒喜好愛窩窩可知,至遲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這項清真食品已經成了一般家庭習以為常的可口點心。

其實「愛窩窩」源於元代蒙古族「不落夾」的美食傳統,將糯米沖洗乾淨並浸泡一段時間,然後放入蒸籠蒸熟,再等候它慢慢變涼,以便將它揉勻了揪成一個個小球形,再摁成圓皮,包裹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等拌和成的糖餡兒。

因為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愛食用,因此一度成為宮廷御膳,特稱之為「御愛窩窩」;其後逐漸流傳至民間,而簡化為「愛窩窩」。

至於「窩窩」的意思,是指當時人們習慣在這種形狀如元宵,又像是撒上了薄粉的荔枝上頭,以手指摁出一個小凹窩來,特別逗人喜愛,因此得到了這個親切又可愛的口語化俗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