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保護野生動物奏效,許多山區獼猴橫行。南投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山區日前發生獼猴抓咬傷遊客,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昨天指出,獸醫在咬傷遊客的母猴及小公猴口中,篩檢出猴嫛疹病毒,有可能造成傷者感染嫛疹B病毒,未妥善治療,死亡率高達七成,建議被咬者應就醫並施用抗嫛疹病毒藥物。
莊人祥指出,國內從二○○九年至今已累積十七例疑似通報個案,傷者都是遭獼猴咬傷,所幸全部排除感染嫛疹B病毒。研究發現,由於國內獼猴感染猴嫛疹病毒比率偏高,民眾到山區遇到獼猴,應避免餵食、逗弄,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這起獼猴傷人意外發生在上周六,有十名遊客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遭受野生台灣獼猴連續攻擊。由於擔心獼猴也可能感染狂犬病毒,玉管處前天捕捉攻擊遊客的母猴、大公猴及小公猴。在防疫人員建議下,這十名遊客有八人接受人用狂犬病疫苗預防性接種,另兩人則不願接種疫苗。
屏科大獸醫發現,被捕捉的母猴及小公猴口腔中有水泡病徵,疑似感染猴嫛疹病毒,緊急要求十名傷者接受臨床醫師醫療評估,並考慮預防性投藥。
莊人祥指出,嫛疹B病毒感染症潛伏期約三天至三周。發病後會出現急性發燒、頭痛、水泡病灶、淋巴性腦脊髓液內細胞增多和不同型態的神經症狀等。目前人類感染嫛疹B病毒的確定感染個案相當少,全球約僅四十名報告病例。
莊人祥提醒,如果在遭野外遭獼猴咬傷,應立即用肥皂、優碘消毒傷口,並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十五至二十分鐘,另外,最好接種人用狂犬病疫苗。如傷口破皮潰瘍、出現水泡,或有淋巴結腫脹、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類似腦膜炎症狀,務必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