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阿芳為家中長女,下有三個妹妹及一個弟弟,阿芳的母親是個柔順又安靜的女人,而父親則是一個脾氣暴躁又嚴厲的大男人,不但工作不穩定,而且心情一有不順就對家人大發脾氣,家中經濟全靠母親支撐,最小的弟弟也是在父親「重男輕女」的觀念下,堅持要母親生下來,養育五個小孩的沉重壓力也全都落在母親身上,身為家中長女的阿芳為減輕家裡負擔,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對父親,阿芳充滿了恨意。現在五個小孩皆已成年並有穩定的工作,阿芳也有自己的家庭。如今,父親憂鬱症纏身,須依賴家人的照顧,但她無法忘記父親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她想知道現在該如何跟父親相處?
葉紹國教授詳解:
在此案例中,看到阿芳回顧她的原生家庭,對父親充滿了恨意,覺得父親脾氣暴躁又嚴厲,動不動就將家人當成出氣筒;對家庭不負責任,供應角色不彰,讓孩子們沒有辦法受到好的保護,害家庭重擔全落在母親身上,也害得阿芳為減輕家庭負擔而放棄升學,無法和同儕一樣享受無憂的青春歲月。阿芳的恨意代表了自己生命歷程中的失落與遺憾,她把對自己人生的不滿意一古腦兒地投射在父親身上。
如果親情有明顯的對價關係,阿芳或許會認為,父親年輕時沒有照顧過子女,現在他老了,子女為什麼要照顧他,這不公平,而且子女又為什麼要為父親自作孽的問題而平白受苦呢?如果用較高層次來思考,人生確實有許多無奈,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擁有怎樣的父母都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然而有時候,我們可以輕易對陌生人伸出援手,不會去計較他的過去或他做過些什麼;我們都可推愛於陌生人,為什麼不能推愛於自己的父親呢?我們能夠體會阿芳的心情,但人生給我們的選擇真的很有限。
對照父親年輕與年老時的行為,年輕時父親打人、罵人、工作不穩、人際不佳,或許與他老年的憂鬱症有關。在精神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很容易忽略焦慮憂鬱的共病現象,到老了,病症才一起發作。父親老了,回顧自己的一生沒有如意的事,非常挫折沮喪,再加上生理狀態、神經傳導物質的新陳代謝不良,憂鬱症就出現了。
深深的恨意阻攔了父女關係,使阿芳不願去了解父親,這是很可惜、很遺憾的事。阿芳何不試著與父親溝通,陪他一起回顧他的一生,回頭檢視父親的問題;讓父親回首從前,看他是否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是否會後悔。如果家人知道父親的病早在年輕時就發作了,是否會對父親有所諒解,明白現在對父親的恨意,是否緣於對疾病的不了解。了解可能需要頓悟,有時我們則必須選擇原諒,放自己一馬。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無奈,世界對阿芳不公平,但她也需要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阿芳能否棄父親於不顧呢?做得到嗎?如果不能,就不要恨了。阿芳現在也有自己的家庭,怎麼對待父親,自己的子女也都在看,小孩也會學習。如果換個想法:再怎麼樣,他都是我的父親,因為生病了才會如此,並不是故意不負責任的。這樣想,是否會讓自己比較釋懷呢!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3393-3575 ★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