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動手寫《刻印我的3D人生》的時候,構想的是一本商業書,以我創立和經營傑魔(Geomagic)軟體公司的真實經驗為基礎。在科技產業的王國裡,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相信有些經歷到的寶貴教訓,和領悟出的一些普遍商業原則,可以分享給大家,特別是女性管理者。
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慢慢成形的卻是另一類型的書。文字之間出現了更多我個人的聲音。我發現自己面對的問題是:我為什麼會做出某些決定?處在困境之中的我的情緒反應?以及我是如何變成現在的自己?好友也是本書共同作者美美,鼓勵我寫出更多個人的經歷,我選擇講自己的故事。我體察到,要解釋我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女性,就必須寫出在文革中,我是怎樣的女孩。
開始的時候,我的母親和妹妹反對我的決定。「過去的羞辱妳不用廣而告之。妳現在已經是成功人士了。」她們勸我。但是我勇於面對自己最深的恐懼,就是希望我最終能夠正視這些羞辱,並且得到療癒。所以,我後來選擇了書寫一個關於愛、痛苦和韌性的人生故事。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女人,尋求生命意義的故事。
寬容與理解產生力量
很多美國讀者都非常喜歡這本書,也分享了這本書如何影響了他們。一位美籍華裔寫道:「把這樣私密的故事向全世界公開,一定非常不容易。但是正如妳在尾聲中說到的,妳這麼做完全出於一種善意。妳的故事會在很長時間裡,鼓勵很多人。」我的妹妹傅虹告訴一位記者:「我起先不想她寫這本書,但是我讀過之後,改變了主意。書中的內容是如此真實,如此激勵人心。」
我想讓讀者知道的是,儘管過了五十年,當記憶在意識邊緣如蝴蝶撲動翅膀時,我依然有受創的感覺。偶爾一個未預料到的刺激,就讓創傷從邊緣來到中心,讓我再次真實的經歷一回痛苦。
新書出版幾周之後,網路上掀起對我和對書的一連串攻擊。幾個月之內,確切的實際人數究竟是多少無從知曉,但這些人以七百多個身分登錄亞馬遜網站,留言一萬多則,都是詆毀之詞。
一個人並不能了解整個全局,每個人的經歷也不相同。我對文革的記憶和經歷或許可以,也或許不能反映其他地方的事實。但是,每一個人的經驗都是有意義的。我領悟到,羞辱人的,和被羞辱的,都是那個悲劇時代的受害者。
開啟開放文明的對話
不管是支持的聲音也罷,反對的聲浪也罷,都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這段非常時期,人們遭受的傷痕依然還在。我深信,真正卓爾不凡的人有勇氣坦承自己的過去,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勇氣記錄自己的歷史。
在書中,我平實的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這就是我的人生。我背負著這些傷痛,我真誠的希望,不管最艱困的生活環境把你帶到何種境地,你都可以珍視生命的力量,可以克服內心的掙扎與外在的環境。我們都有復原的能力,不管在身體方面還是在心靈方面。
本書是以一個媽媽對女兒談心的方式寫成的。我希望很多年後,在我們的世代都過去之後,一個年輕的女孩,會從圖書館的架子上拿下這本書,或者下載到她的電子閱讀器上,沉浸在書中的文字裡。然後,她會對自己說:「我可以做到-也就是在我們所謂活得不容易的時候,這樣告訴自己;我可以推開痛苦的記憶和痛苦的經歷。我依然可以有夢想。我依然可以繼續走下。」
我可以:彎而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