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提供
圖/人間社提供
有位滿懷煩惱的人,想請趙州禪師開示。他尚未開口,趙州禪師就跟他說:「把你帶來的東西,放下!」那個人狐疑地望著空無一物的雙手後,回答:「可是,我沒帶任何東西啊!」趙州禪師微笑回應:「那你就把它帶走吧!」
人的一生面臨的煩惱可說是多如牛毛,若從時間的序列來談,年輕時從學校畢業就面臨就業,即使不失業也要面對薪水22K的經濟壓力。到了中年,年資久、薪資高的員工,又要面臨資遣或解雇的命運。此外,中年父母還要面對子女長大離家後的孤獨與寂寞的「愛別離苦」。晚年時身體逐漸老邁,更要面對「老病死苦」的考驗。
佛法將上述種種煩惱稱作「無明」。「無明」就如同船失去舵時,只能迷失在茫茫的苦海中。佛教唯識學將煩惱分成根本煩惱,與伴隨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根本煩惱,就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簡言之,就是因為有「我」,便產生你、我、他的分別對待,而要對治「我執」,便要學習放下。
「我執」就是心中的重擔,他可能來自於別人的一個動作、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引發自己的揣測妄想,接著便是業識田中比較、計較的種子,不斷興風作浪而起。正如同有位小沙彌看見一休禪師背女人過河,過了三個月後忍不住問:「您不是說男女授受不親,您為何還背女人過河?」一休禪師說:「你太辛苦了!女人到對岸我就放下了,你怎麼一直背了三個月呢?」反觀我們的人生,或許就經常陷入「人我是非、爭長論短」的漩渦之中。
面對同樣的煩惱考驗,每個人所看到的境界可能不同,就如同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宮殿;對鬼道眾生來說,是膿血;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琉璃。上述的「一水四見」,正是因為見者心識之不同,所抱持之觀點迥異,看到的世界也因而大異其趣。星雲大師曾說:「煩惱也是一種壓力,我們在煩惱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憐了,永遠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處。」
「不怕煩惱起,只怕覺照遲。」所謂的覺照,就是面對煩惱時,能轉念,能心悟轉法華。當社會新鮮人面對22K薪水時,能感謝公司給自己學習的因緣,透過工作與大眾廣結善緣,相信未來的前途便會一片光明;中年失業的人能夠將危機當成轉機,透過積極培養第二專長或找出問題所在,再度重新出發,加上秉持滴水穿石的精神,相信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對愛別離與老病死的磨難時,能夠體悟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樣,賡續不已,與家人及親友間只要永續經營著善緣,未來在學佛路上都是好道侶。
種種煩惱就如同沒有成熟的鳳梨,味道酸澀,但經過陽光的照耀、和風的吹拂以及澆灌適量的水分等因緣聚合,就會變得甜美。因此,煩惱並不可怕,只要懂得放下與轉念,透過身體力行廣結善緣,就能讓酸澀的煩惱轉成甜美的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