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今年一月到十一月的平均溫度二十四點五六度,是史上第二高溫,僅次於民國八十七年強烈「聖嬰年」的二十四點七二度。
「聖嬰」一詞源於西班牙文El—Nino(意為上帝之子),每隔數年,在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異常增溫,使得全球氣候反常,因而引起乾旱、洪水、巨浪、颱風、森林大火等現象,每每造成遭遇國巨大的生命及財物損失。由於這股溫暖的洋流都在聖誕節前後報到,南美洲秘魯和厄瓜多等地漁民稱其為「El—Nino」,即為「聖嬰現象」,這是海洋和大氣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自然現象。
在過去一百年來,「聖嬰現象」共發生二十四次,規模有強有弱。規模強的「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性氣候型態大幅度改變。其中以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以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的海溫變化最大,號稱是本世紀的超級「聖嬰」,這使得西太平洋區之東南亞國家和澳洲發生嚴重乾旱及衍生火災,東太平洋區之美洲國家受損於水患,除了二千條人命的死亡,財物的損失達到一百三十億美元之巨。
環境的改變一定影響人類生活品質,也衝擊全球生態環境,「聖嬰現象」對人類往後的禍福難以預卜,面對「聖嬰現象」,我們一方面要努力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與機制,藉以防患於未然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順應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放慢開發的腳步,將人為對自然界的影響降至最低,才是利人又利己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