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搶救國文

朱雲鵬(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3.09.30
2063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朱雲鵬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近年來學生國文程度日益低落,這個話題在許多會議場合已經被默認為最佳熱場話題,只要有人開始,除了全場立刻精神一振之外,更有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會議氣氛為之活絡。這幾年在審閱報告或文章的時候,愈來愈常發現,贅字還算是小問題,其他辭不達意、語無倫次的大作,就算耐心看著,多看幾遍,也不一定能明白。這樣的慘況,在開放陸生來台後更為鮮明,台灣學生無論在口語或文字表達能力上,均與對岸學生相去甚遠,當然,這也不是台灣人愈來愈笨,不求上進,而是新課綱所形塑而成的新一代群像。

憂心課綱修訂對下一代國語文能力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一些國文老師、學生家長及文化界人士早在八年前成立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多年來在一次次座談會、記者會中大聲疾呼,然〈九五暫綱〉、〈九八課綱〉仍以一往無前之勢陸續施行,這些欠缺考慮的政策影響深遠,在大學錄取率將近百分之百的當下,更令大學教師苦不堪言。

事實上,高中國文科授課時數原本規畫為每周五節,但是民國八十七年為了實施周休二日,草率地減為四節,時數的縮短讓老師陷入無止境的趕課之中,也影響了學習效率。和鄰近國家相比,日本、韓國每周約有六節本國語文課,美國則是每周五節,台灣高中生一周上四節課真的可以獲得足夠的語文素養嗎?

其後〈九五暫綱〉的實施,讓學生國文能力再創新低,自九十五年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原本每周一節的必修課改為「論孟選讀」的必選課,又刪減文言比例,使高中課程和九年一貫後的國中小教材接軌,也擴大了和大學之間的落差。雖一○二年開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成功搶救,改列每周一節課的必選修,但學測、指考不考,成效尚待檢驗。

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除了語文之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深具中華文化美德傳承之能,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內聖外王等等,都各有篇章,有些還頗具故事性,可以潛移默化地改善一個人的涵養與德性,這些美德更是放諸四海皆準,多少人第一次了解「同理心」是透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一般學生在高中階段是接受文化思想基礎養成的最後一個時期,我們的國家如果希望培養出具有道德的國民,「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絕不可以輕易放棄。

教育應跳脫為政治服務的目的,務求實質增進學生知能,使知識成為工具,但問題是,當前教育並未教會學生妥善使用這個工具。又,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只把本國語文當作識讀工具來教學。本國語文的教育應當是透過閱讀具深度的文章增加詞彙、訓練邏輯與理解力;透過道德與美的宣講,進而累積一代人的文化內涵。

然而現在的課程方向,正是將國文教學的內容工具化,僅視為一種語言,沒有文化意涵。有識者應當深以為懼,影響一整代人的教材竟從九十五年後就消失在考科之間;相關單位更應該審慎思考,我們真的想塑造出缺乏道德文化的台灣人民,之後再徒呼一代不如一代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