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某私大研究生雇請國立大學教授修改論文,為酬金談不攏彼此互控,學術殿堂染上了銅臭味,讓人心有所感。
就讀研究所,最大特點在於「研究」。研究生在專業領域,擬定有興趣、有價值的議題,進行深度探討,追求前人未發現的答案,那是種榮譽和成就。在研究過程中,學習到邏輯推理、分析整合、意見歸納和獨創見解,經過學術歷練,對於思辯能力,俾有助益。
這位研究生捨正途不走,透過臉書找教授協助,談妥五千元價碼,幫忙修改論文,斷送研究之路,坐實「文憑無用論」,空有「學歷」的虛名,而沒有「學力」。
反觀國立大學教授,身為教育工作者,本應傳道授業解惑,卻甘為金錢折腰,失了格調和尊嚴,斯文掃地。更甚者,事後以「費時超過預期」索討一、二萬元紅包,讓學生擔心他「得寸進尺」,沒完沒了而向學校舉發,在臉書交戰,貽笑教育圈。
法界人士說,教授「兼差」幫學生寫論文賺外快,雖然沒有觸犯刑法,但已違反學術道德,此風不可長,校方應嚴加約束。
我撰寫論文遇到瓶頸難解,就找指導教授研討,雖意見相左,總能找到最大公約數,順利拿到學位。
見微知著,反映出幾個現象:一、研究所太浮濫,錄取率太高,難怪被稱為「學店」;二、研究生程度不足,無法獨立完成論文,教育有待加強;三、代筆風氣興盛,網路上有「代寫論文」的廣告,訂立不同價碼,如今連教授都淪為共犯,「公然作弊」,世風日下。
教育主管單位和校方應調查,一旦涉及對價關係,應嚴格懲處;若是捉刀代寫而非修改論文,則取消資格,遏止歪風。
黃誠信(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