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統計顯示,從民國九十六年到一○一年,心臟疾病連續六年高居台灣第二大死因,僅次於癌症,一○一年平均每天有四十七人死於心臟病。衛福部強調護心從小做起,每天運動一小時,家長也要陪孩子吃飯。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昨日公布二○○七年的調查,共分析五千八百九十五名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發現三高患者在五年內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至少一點五倍;且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二十四的民眾,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比體重正常的民眾高了一點四倍。
進一步分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五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一點九倍、一點五倍及一點八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某些西方國家的心臟疾病死亡率有開始下降趨勢,台灣卻居高不下,原因在於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習慣,及緊張壓力又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以致三高、肥胖以及抽菸,侵襲國人的心血管健康。
九月二十九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說,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指出每一個年齡層及每一族群都可能罹患心臟病,而從小養成正確習慣可減少心臟病發生的機率,建議五到十七歲的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運動六十分鐘、培養定時吃三餐習慣、少零食,少曝露二手菸。
對十八至六十四歲年齡層,建議每周五次每次三十分鐘運動,注意鈉鹽及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攝取,戒菸或拒菸,定期檢查三高、腰圍健康數值。對六十五歲以上的建議是減少熱量,漸進運動,注意身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