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手做燈籠中,「正面龍燈」熱銷。圖/吳思萍
【本報南投訊】有求才、求光明意涵的中國傳統手藝燈籠,常掛在宮廟前,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象徵,但傳統手藝已經逐漸沒落,目前還在量產的工廠,只剩南投竹山的光遠燈籠一家,許多知名廟宇,都指定要用他們的燈籠。
光遠燈籠業務經理謝惟純說,光遠燈籠已有五十年歷史,旺季一天可以製作三百個燈籠,全都純手工製作,又稱「鼓仔燈」、「傘燈」,有添丁、求才、求光明的意義。
走進工作室,燈籠骨架掛在天花板、散落在地上,骨架使用有彈性的桂竹,手工組裝、塑型,七個師傅分工合作,確保每一個步驟,都能完美無瑕。
謝惟純說,手做燈籠早期多是家庭代工,量產的燈籠工廠也都轉至大陸設廠,二十年前歷經產業沒落,市場被大陸燈籠工廠瓜分,一度面臨倒閉,但他們創新量產燈籠,做成可開可收的「傘燈」,現在仍穩坐銷售龍頭,不怕與大陸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