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來讀書,如台上玩月。」可見讀書的境界是大相徑庭的。其中的「窺」字,足以看出少年對書中內容的神秘感;「望」字,中年人就漸入讀書的佳境了;那個「玩」字,很能讓你玩味半天,而方知老年讀書的閒適與老成了。讀書品位是何等之高!但是走入高品位,步入佳境,還面臨著一個讀書的方法問題。
陸桴亭的《思辨錄》中這樣寫道:書籍之多,千倍於古,學非博不可,然汗牛充棟,將如之何?偶思得一讀書法,欲將所讀之書,分為三節,自五歲至十五歲為一節,十年誦讀;自十五歲至二十五歲為一節,十年講貫;自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為一節,十年涉獵。使學有漸次,書分緩急,則庶幾學者可由此而成功……歐陽修在〈蘇明允墓志〉中說,蘇洵少時根本不喜歡讀書,到了壯年還不知道讀書的好處,後來才發奮圖強。但是他兩次考進士都以失敗告終。後來的五、六年時間只是讀書,從不動筆寫文章,知識在心中默默積蓄,
又過了很多年自己才感嘆說:「可以了!」於是,落筆成文,洋洋千言,恣肆縱橫,博通古今。「老蘇」的文章之所以傳頌古今,其中他的讀書寫作方法也不無借鑒,先積累豐富的材料,而後疾筆成文。
古人的這些讀書方法,不能刻意求之,追隨而效仿,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探索,而後得之於自然,偶拾於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