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前,柏林街頭的一棟大樓出現與選舉有關的海報;現任總理梅克爾及最大在野黨挑戰者史坦布魯克扮演鐵達尼號男、女主角,民調岌岌可危的自由民主黨與支持率大幅滑落的綠黨領導人則在逃生小艇上載浮載沉。
圖/蕭白雪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德國大選進入最後倒數時刻,大選議題愈來愈聚焦在經濟上,最低工資該不該定、該定多少、薪水漲不過房價、該減稅還是增稅,到處都可聽到討論的聲音。
不少人形容這次德國聯邦大選可能是史上最無趣的一次,現任總理梅克爾普遍被看好將邁向她的第三任,本周最新公布的民調,超過五成的民眾希望梅克爾續任總理,支持率是對手史坦布魯克的兩倍。
但是,德國經濟奇蹟之下,隱藏在社會底層的未爆彈是勞動成本低於歐洲其他大國,以及愈來愈多對勞工缺乏保障的「微工作」,對手社民黨(SPD)因此大力訴求「社會正義」。
相較於法國的最低工資是每小時九點五歐元,德國有四分之一的勞工平均工資每小時不到六歐元;甚至有包裝工人每小時工資不到四歐元;德國工會聯合會最近頻頻上街頭遊行抗議,主題就鎖定最低工資、房租飆漲比薪水快。
沒有法定最低薪資的德國,大選期間各政黨拚命喊價,社民黨喊出每小時工資至少要八歐元,左派黨(Die Linke)更喊價到十歐元,梅克爾所屬的基民黨也不得不表態,認同應定最低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