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和朋友們在台中相聚,有人談起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來自職場的壓力、同儕的爭執、家人的不和……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怎麼可能事事盡如人意呢?總有一些比較艱難的關卡,那正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所在。
如果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見順遂的,只得一二。人人皆是如此,自己並非是最不幸的。
我說:「走到人生的中年,許多事都該放下,因為我們有更大的學習課題。」
「是什麼呢?」
「例如,生離死別。」舉座默然。
的確,在生死交關之際,又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一切的紛爭,相形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了。死生大事,還有比這更震撼的嗎?
感情的糾葛纏繞,常讓我們在面對生死時,無法豁達看待。總要死死攀附,總是不捨放手。然而,留不住的人兒卻非走不可,所有的眼淚都不能改變既定的事實。
可是,動亂的時代悲劇更多。有人輾轉溝壑,無法求得一線生機;有人坐看親人死去,無力可以挽回。那種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是生命裡最深的黑洞、最大的憾恨。
袁枚有詩〈馬嵬選一〉: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大意是說,不要再吟唱當年的〈長恨歌〉了,人間也有銀河加以阻隔。難道不見石壕村裡夫妻離別時,流下的眼淚比唐玄宗和楊貴妃還要多呢!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寫的是詩人的懷抱。唐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出走,行到馬嵬坡時,禁軍譁變,玄宗沒辦法,為了保全自己,命楊貴妃自絕,白居易的〈長恨歌〉,描述的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這一段愛情故事。
天上有銀河迫使牛郎織女分隔兩地,人間的恨事更多,我們讀杜甫的〈石壕吏〉,同樣在安史之亂中,夫妻悲慘的別離更是層出不窮,生離比照著死別,百姓的痛苦簡直是慘絕人寰。
不做命如草芥的戰亂中人,已是我們天大的幸運了。讀史詩,也讓我們多有會意,更能珍惜平順的此生,知道感恩,也是一種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