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最新一期「英國精神病學期刊」刊登的論文指出,連續殺人犯、性侵犯可能有腦部血液循環上的生理缺陷,導致接連犯罪。這項發現,有助於針對這類病態罪犯,設計出諮商療法之外的新療法,也能更準確評估他們是否可能再度犯罪,防患未然。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研究所」研究人員,讓十五名研究對象觀看驚恐、愉快及面無表情的三種表情照片,其中六名連續殺人犯與重傷害性侵犯,看到面露懼色的照片時,腦部的痛苦提示機制,非但不會啟動來增進腦部血液流量,反倒讓血流量減少,以致罪犯對被害者的苦難無動於衷,不會罷手。
該所精神病學教授墨菲指出,病態罪犯可能已懂得抑制目睹他人受苦時的大腦反應,以致會毫不留情的下手。
研究論文的共同執筆者法希教授表示,童年曾受虐或欲求不滿,可能導致這類重罪犯對被害者的恐懼視而不見。
墨菲指出,病態罪犯的治療成效不彰,「新發現的生理缺陷或許可作為某種標記,把自稱已痊癒但事實上還未治癒的人標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