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拜讀過一篇〈在愛裡堅持〉的文章,文中敘述母親堅持已經大班的孩子,必須準時起床,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早餐,如果沒有吃完就不能再吃,如此堅持是希望孩子從小培養時間管理能力。我非常能體會這位母親在孩子沒吃完早餐,就強硬帶孩子上學時那種掙扎與不捨的心情。同樣身為母親的我,不禁希望藉此邀請家中有學齡孩子的母親,一起想想在規範孩子生活作息時,我們自己需要堅持的是什麼?
身邊周遭的朋友,不論孩子是念幼稚園或已上國、高中,常因孩子賴床、吃早餐拖拖拉拉,而每天早上上演親子大戰。更有朋友不准才剛上小一的孩子坐在餐椅上吃早餐,規定孩子只能站在廚房裡吃;她說,要給孩子壓力,他才會吃得比較快。
每當聽到朋友有這樣的困擾時,我就分享我的作法給她們參考。我兒子從未滿四歲上幼幼班開始,到現在小學五年級,幾乎每天清晨都帶著好心情自己準時起床。通常,聽到這裡,每位媽媽都會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希望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但當她們聽到我們家睡覺時間是晚上九點半到十點之間,這個話題立刻在「不可能」這簡單的一句話中,匆匆結束。然後,下一次聚會,抱怨內容同樣還是孩子的生活作息亂七八糟。
到底,該堅持的是什麼呢?
要堅持每天早上因為孩子賴床而大發雷霆?
還是,選擇堅持提供一個溫馨的起床氛圍,讓孩子的一天從微笑中開始?
要堅持每天早上因為孩子不吃早餐,憤怒不耐地搶走他手中的麵包?
還是,選擇堅持提供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讓孩子的一天在元氣早餐中開始?
要堅持每天晚上在臉書上和朋友做即時通,而讓孩子一起熬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
還是,選擇堅持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在孩子吃完晚餐、寫完功課後,和孩子躺在床上天南地北的話家常?
我的堅持是,從孩子出生起,周一到周五晚上小孩上床前,家裡不看電視,不用電腦。所有晚上的時間,都是重要的親子時間,陪他吃飯、寫功課、閱讀。
我的堅持是,一定陪孩子一起睡覺。不用擔心沒有自己的時間,孩子有母親在身旁,安心又溫暖,沒兩分鐘就睡著了。等孩子睡著後,再起來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睡著時,自己也跟睡著,表示自己真的累了。那麼,就好好愛自己,讓自己安心睡一覺。也不須擔心孩子是否獨立這件事,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想要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與時間,再也不需要媽媽的陪睡,到時候,做媽的可能還會悵然若失呢!
我的堅持是,孩子每天需要有充分的睡眠時間,睡飽了,第二天早上當然就會自然醒。孩子的睡眠需求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可以花幾天時間觀察,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才足夠。幼稚園的孩子如果需十小時睡眠,早上七點起床,那麼晚上九點就一定要上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如果只需九小時睡眠,早上六點半起床,九點半就該睡覺了。
改變生活作息,除了堅持之外,當然需要一些時間。但要記得,先把「不可能」這個負面想法丟在一旁。
「我的寶貝,寶貝,給你一點甜甜……」,清晨,我放著〈我的寶貝〉這首歌的音樂,走到孩子床邊坐下,凝視他安穩熟睡的臉龐,先輕輕摸著他的頭髮、臉頰、背,當孩子緩緩睜開眼,知道是我,移了一下身體往我腿邊挨近,還沒等我開口,已一個翻身坐起,精神飽滿地說:「今天要穿運動服,早餐吃什麼?」
我知道,他已經準備好自己,要展開一天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