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耕致富 理財投資如何 做到「趨吉避凶」

劉凱平 |2013.09.16
1310觀看次
字級

近期,投資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可能要開始逐步縮減,普遍認為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將逐漸好轉,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升息,資金慢慢地會從債券市場離開。投資人將此解讀為債券投資的警訊,因此,將投資債券基金的金額持續地贖回。

在投資市場上,類似這樣的情景已不知出現過多少回了。當投資環境轉變,投資人基於「趨吉避凶」的心態,會覺得應該要把現在不熱門、甚至可能下跌的投資工具賣出,轉而投資被看好的投資工具,以求創造另一波的利潤。債券工具,就成了現在的落水狗。

雖然以我個人的投資偏好,向來比較喜歡長期成長性較好的股票投資;但我卻不願輕易做出「現在不能投資債券」這樣片面的判斷。我很清楚,從人的心理層面來看,趨吉避凶是很理所當然的想法。眼下的環境不利於債券投資,那麼從債券市場撤離,應該是很合理的作法。

如果順著這個邏輯出發,那麼每次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不好的」投資換成「好的」投資,這個道理這麼簡單,每個人都懂。那麼在投資市場上,每個人都應該賺得飽飽的才對,但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前面的道理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卻不容易。一方面每次都能正確判斷市場變化、抓住最好的進出投資點是極為困難的。很多時候,投資人以為正確的進出時間點到了,做了決定後,市場走勢卻與預期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又加上很多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有時想多賺點卻誤了出場時機,有時游移不定又誤了進場時機等等。多方影響交錯下來,所謂「趨吉避凶」的作法往往讓人犯了更多的錯誤,得到更糟糕的投資結果!

想要有好的投資結果,一種更有效、更務實的作法,就是「資產配置」。所謂資產配置,是依照不同的投資報酬率需求,配置不同比重的資金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上(例如股票、債券和不動產證券化)。

各個資產類別雖然短期會有不同的價格震盪,但長期下來,都有規律的平均報酬率表現。而且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通常在同期的走勢不同,彼此抵消之下,過程的整體價格波動程度自然減小。

採用如此作法,就可避免「現在該投資什麼」的問題,只剩單純的「如何做好配置」的問題。配置做對了,投資人就能安心長期持有手上的投資,無須煩惱時機的判斷,更減少犯錯的機會,雖然不會有暴利收入,卻有穩健利潤,何樂而不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