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社區教育義工與我分享兩個家庭孩子的生活情況。
一個是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吳姓小朋友,父母親十分重視課業成績,只關心每次的月考成績,孩子只要用功讀書就好,其他生活瑣事全交由母親幫他打理。有一次,母親因為太忙而忘了幫他準備彩色筆,為此,他還對母親大發脾氣,怪母親粗心,害他被老師責罵!
另一位游姓小朋友家境清寒,父母都以務農為生。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放學就到田裡幫忙,等做完農務後,再找時間把當天的功課寫完。
兩個不同生活環境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吳姓小朋友對生活上的物質享受覺得理所當然,對父母的照顧也覺得理應如此;而游姓小朋友從小就要學習照顧自己及幫忙父母分擔工作,親身體會工作的辛苦及賺錢的不容易,所以,他特別能感恩父母對自己的照顧,也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惜福感恩。
日前,我又聽朋友有感而發地講述他到鄰居家作客的情景及感觸。他說,那是相交多年的好鄰居,兩家孩子從小就玩在一起;但那天到鄰居家看到那個孩子,一個就讀台灣大學的高材生,看到他,連點頭問好都沒有,只是冷淡地坐在一旁看電視。朋友感慨地說:「如果只有高學歷,但連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這樣的教育算是成功嗎?」
為人父母者因為疼愛孩子,希望他們長大後能考到好學校,進而謀得好工作;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人品道德。然而,一個人的學歷再高,能力再好,如果沒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做人不知感恩惜福,不知飲水思源,那麼就算得到再好的工作,賺再多的錢,他的人生都會有所缺憾;相對的,如果能擁有高尚品格,對父母知恩圖報,對他人仁慈敦厚,那麼他的人生相對地也會得到眾人的讚揚及祝福,生命也能發揮更高的價值,進而創造出更有利自己及他人的各種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