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福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作品--隨侍在側 下

彭惠鈴 |2005.09.22
812觀看次
字級

我想阿嬤一直有被丟棄的絕望,舅舅自從把阿嬤送養老院後就很少去探視,縱有母親三天兩頭帶出去吃,然而「以夫為貴,以子為天」的觀念裡,兒子的不聞不問最讓她頓失活著的希望,而且一再讓她聯想自己不過是被丟棄的垃圾,等待被傾倒。

同房的一位老人與阿嬤同年,但看來只有六十出頭,性格開朗,說話氣自丹田,談起到養老院的過程,也沒有怨懟,對於死亡也能豁達接受,唯一讓她不能忍受的是子女不來探望她,還好六個子女雖因忙碌將她置放養老院,卻都能盡孝心的定期來看她。如此,她就能安心的等待最後的日子。所以只要說起阿嬤被兒子遺忘的處境,她都不免頻頻拭淚:「若換成是我,我會怨嘆到死。」我想阿嬤也是這麼想的,雖然她不說。


怎樣的老人才是幸福的呢?肉體的老化腐朽無法避免,多數人都等得到。老到齒牙動搖無法享受美食;老到雙腿骨質疏鬆退化不能久行,無法博覽山川美景;老到只能枯坐一室,面對窗外一方的藍天,孤守室內花器裡的殘枝獨秀。到那時,富貴榮華真的有如過眼的浮雲,無法攬在衣襟裡帶走。唯一能讓老人感覺此生無憾,肯定自己一生價值的,感受到幸福的就是子孫親人的──隨侍在側。

那日,聽起朋友談起她也得巴金森氏症的高齡老母,才知道後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因為長期服藥的關係而產生幻覺。光,尤其讓他們自覺看見莫名的人物光影而害怕。那樣的幻覺世界讓我想起電影《美麗境界》這部影片。電影中的男主角因為得了「妄想症」,生活在不同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別人無法介入的幻想世界。在那個幻想世界裡有人物、有對話、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逃不掉的驚駭恐懼。這些有幻覺的患者都要孤單默默承受,旁人完全無法體會或代勞。片中男主角努力學習專注現實、忽略幻想,極力想脫離幻想世界卻一再失敗。而我,也終於了解阿嬤為何要我在白日拉上窗簾、關上燈,原來她也努力與幻想世界抵抗,甚至懷疑自己在陰陽兩界遊走。朋友的母親說她真的看見那些靈異景象,常人不能懂。而阿嬤總是不說明,她一個人,默默承受。我們這些子孫離她的病痛及孤單太遠,晚年的養老院生活,幻覺世界才是她熟悉的,親人反而是最遙遠而陌生的。

《美麗境界》的男主角最後靠著親情支持的力量走出幻想世界,在他得獎的演講中,他說:「數字、程式讓我思考,帶我由現實進入抽象,再到妄想症,再回到現實。只有在愛情方程式中,我才能找到邏輯的緣由。妳(男主角之妻)才是我成功的因素。」因此,我相信隨侍在側的親情是軟弱的支持、沉痾的藥石,所有「眼見,不能飽;耳聽,聽不足。」的聲色光環、地位名祿都會隨著肉體的老化殞落凋零。那些在養老院度過晚年的老人們是否終於頓悟人生的虛空不是名利追逐可以填滿的;而那些院外的家屬是否能領悟家人隨侍在側的扶持能產生神奇的力量,那也是老人幸福的源泉。

四 
「楊黃雅,民國10年11月5日生,出去想進來,進來想出去。」 

阿嬤床榻的牆上貼了一張這樣的簡介。這是阿嬤晚年的註解嗎?也許阿嬤想走出的是養老院的大門,想走進去的是回家的門。然而,生命中的來與去卻常常不是自主的,人要學習的就是,隨緣,隨安。 

她老人家往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家。往生前一周,阿嬤被移往醫院治療,嚴重的骨折出血造成腸胃出血感染不能進食,三餐由護士餵食胃乳。一次,護士為了鼓勵阿嬤喝下胃乳,脫口說:「阿嬤,把它喝完,病好就可以回家。」沒想到阿嬤當真,飲完後,天真的問護士:「現在我可以回家嗎?」當時,她一定預知自己的時間到了,那也是她臨終說過最長的句子:「我可以回家嗎?」 

也許上天憐惜,舅舅一家人竟點頭答應讓阿嬤回家。阿嬤被連同救生設備推進救護車內,一路上鳴笛響著,催促路上行人讓出一條阿嬤可以回家的路。「阿嬤,我們要回家了。」此時,呼吸心跳的儀表板上的幅度突然增大,阿嬤聽到了,其實她此刻已進入彌留狀態,卻仍留著一口氣不願斷。 

「阿嬤,我們到家了。」進門不到五分鐘,阿嬤在子孫圍繞的誦經聲中甘願的闔眼,面容安詳。 

訃聞中寫著:「楊黃雅,民國10年11年5日生,於民國94年4月12日病逝家中,享年八十五歲,家屬隨侍在側。」

五 
養老院中同房的其他老人,自從阿嬤被送往醫院後就望著那張空床,幾天後仍不見回來,大家都心裡有數。私下都悶悶的想著,有一天自己背脊底下的床也將空出來,到時,誰能隨侍在側。

人生有時就像不分名次的跑步,目標就在山頭,今生要做的事只是努力的跑完,人生中許多名利的征戰計較,其實是不必要的,也許上天還因此笑歎人類痴傻。有人一口氣就到達山頂,有人氣喘如牛的跑,力氣耗盡,靠著毅力支撐,此時家人的掌聲才是力量,讓他們不孤單的,跑完;愉悅的,跑完;放下所有重擔的,跑完。告訴他們,前頭有接引的光,不要怕,勇敢往前跑,因為隨侍在側中有愛的支持,沒有懼怕。(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