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秋收的梯田中,展開劇場行動。
圖/鍾喬
藝術的共生
「就像越界與共生是一體的兩面。」在「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海藝術祭」展露創作風華的藝術家林舜龍說,「創作地景藝術是一趟旅行。從一個地方出發,前往另一處翻土、撒種、萌芽、開花、結果……並得以與當地共生。這以後,又是另一趟旅行的開始……。創作像『圓』一般,不斷循環、移動……連結人與空間,並產生與大地的對話關係。」他進一步表示,「這是藝術的共生,在不同人文與自然環境中,得以渲染而出的「蝴蝶效應」。
嘗試連結「大地藝術節」與「寶藏巖藝術村」的主體精神及意象,是跨越國境與藝術範疇的「越界共生」計畫。最為特別的地方,將是在作品規畫上加進劇場元素。以表演做為活化藝術創作的催化劑,結合多年來以運用戶外及帳篷空間做為表演場域的「差事劇團」,共同策畫涵蓋:劇場演出、民眾參與戲劇計畫,及公共藝術作為一體的藝術展現。
援引「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以藝術手法隱喻世界誕生後的數萬年之間,人們逐漸忙碌於生存與生活,忘卻過去曾和女媧緊密的連繫。不再仰頭向天與女媧的精神對話、不再俯身向土地與女媧的肌膚相觸。鮮少人知道,女媧的子宮仍深藏於地底,吃力喘息地持續孕育著不同姓名的、被遺忘或遺棄的村落。
以古老的中國神話,融入台灣原住民的在地性,於國際知名的「大地藝術祭」展現,在日本的土地上,形構具東亞特色且有世界視野的舞台。恰是將古老的智慧置於現代土地上,所欲表現的豐沛情感。既環保生態,亦有原生文化與土地融合之意象。並與當今世界居住行為與地球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等)作連結。
從土地到海洋
從「大地藝術祭」到「瀨內海藝術祭」,從土地到海洋,我們見識到的是:一種以藝術復甦自然生機與區域再生的涵容。這涵容本身就是一種能量,這能量將我們導引到新視野的國際觀;也同時,讓我們回返到最原初的,對於蘊育這世界的水與土的關切中。
北川富朗說:「就如二十世紀城市開發帶來的不穩定性一般,二十一世紀以巿場機制為基底的資本全球化,正對環境帶來空前的危機感,發展效率及文明進化論,已經達到關鍵的飽和,於此,人類宛若失去海面而漂流於茫茫大海中。」
如果,土地是記憶連結的載體,那麼,海洋將是連結未來想像的界面。台灣島四周環海且土地資源豐厚。然則,無論是地景藝術或劇場,卻鮮少有以土地或海洋為主軸的藝術表現。
二○一三年,經由國際知名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以台灣在地原生種子所轉化出來的藝術創作,融合廟會儀式的現代劇場,形成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就海洋產業復甦或東亞的文化互動,帶來深遠與長久的影響。
從這樣的想法出發,繼二○一二年於「大地藝術祭」中,以藝術作品連結儀式與劇場的美好經驗,「差事劇團」所規畫的民眾參與式行旅劇場(Theatre Of Journey),將於二○一五「大地藝術祭」中,再次以藝術的表現,創造出和在地民眾密切互動的作品。
文壇訊息
「二○一三台北詩歌節」將於十月十九日舉辦,今年新設置青少年「綠生活」詩徵選活動,歡迎年齡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寫下與環保、永續、綠能、人類理想生活有關的詩作,行數十二行內,即日起至九月十六日(一)下午五點收件截止,詳情請參閱網站:http://poetry.culture.gov.tw,或洽23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