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自強國中自然科老師紀博三(右二)指導學生製作「多多陀螺」,寓教於樂讓學生愛上理化。圖/范振和
【本報花蓮訊】「記得養樂多瓶底和保特瓶蓋子要各鑽一個小孔。」花蓮市自強國中自然科老師紀博三昨天在科學館,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利用廢棄瓶、蓋自製「多多陀螺」,學生一個個拋轉別致陀螺,玩得開心極了(圖/范振和)。
教育部日前公布今年「教學卓越獎」,自強國中是全國五所國中組獲獎的學校之一,自強國中的「後山日先照」教學團隊功不可沒,紀博三就是其中的靈魂人物。他為了吸引學生探索科學,十年前就開始利用生活化的趣味教學,在校園播下科學的種子。
昨天校方在科學館進行「多多陀螺」製作,老師紀博三請學生準備好養樂多空瓶、保特瓶蓋子、回收衛生筷、棉線等,耐心地指導學生將保特瓶蓋用膠布纏綁在養樂多開口,在底部與開口處各鑽一個小孔,用竹筷穿過,繫好棉線後,就可以甩動「多多陀螺」了。
紀實三說,理化課程看來枯橾,但如果配合科學探索,讓學生從自製陀螺中了解物理力學概念,他們就感興趣多了。因而科學館置放了很多師生製作的竹蟬、大聲公、羌笛等作品,毗鄰的置物室則放置了學生提供的瓶罐、CD、紙張、吸管、竹木、電線等廢棄物,這些都是科學探索的好素材。
多位學生反映,原本一聽到理化課程都很害怕,如今說要上課,大家都想辦法第一個衝到科學館,「自製好玩的玩具,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