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所以名之為「香港」,是因為在明代開始就盛行生產莞香,當時就以尖沙頭(就是現在的尖沙咀)以小艇將這些香料運送至石排灣,再改用船轉運廣州,所以當時就將運送香品的石排灣東北岸(也就是現在的香港仔海灣)稱之為「香港」,也就是運送或販賣香料的港口。
香港本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鴉片戰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給英國成為殖民地,又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等,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急速增長,遂由漁村發展成亞太地區重要城市。
因為受英國管理的影響,香港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主流,尤其在社會型態中,佛教四大皆空、以無為有的理念,讓喜歡跑馬、跳舞、玩六合彩的香港人,一看到出家人理光頭,就覺得今天的馬必定跑輸,更遑論信仰佛教?因此早期香港佛教的寺院或精舍,比較偏向於自我修行的道場。
一九八三年,佛光山在香港成立佛香精舍,派依如法師前往,為早期佛光山在香港奠定了弘法的基礎。直到一九八七年,大師應法住學會的邀請到香港講經,這一講,整整二十年未曾間斷,尤其在一九九一年開始,大師每年都在紅磡香港體育館連續公開講演,在不同形式的講演方式下,改變了大眾對佛教的保守觀念。
佛法是財富
就以香港人喜歡賭博賽馬的例子來說,一九九一年,大師在紅磡講演,其中就以佛教的財富觀為題,開示大家:「人生的財富,並非只有金錢、股票、有價證券,乃至黃金、鑽石等,人生有了慈悲、智慧、明理、感恩、知足等佛法,就能擁有另類的財富。因為佛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思想與觀念,有了好的理念,就能擁有財富,所以佛法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大師繼續說,「出家人就是要把佛法、財富帶給大家,所以見到出家人不是會輸錢,而是會發財。」
從此以後,香港慢慢改變對出家人的看法,而我們的弘法工作,也得到了許多支持,由佛香精舍到佛香講堂再到香港佛光道場,為信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空間。
秉持著大師人間佛教本土化、走出去的理念,除了例行的共修、法會外,這二十年來,每年於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佛誕嘉年華」,讓市民能藉浴佛活動淨心,而多元化的活動設計,至今已成為香港人每年參與的活動。
「佛光親子運動會」更是促進家庭和順的最佳活動,每年皆有千餘個家庭參與,更得到香港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走在現代科技的尖端,網路平台也是弘法的好方法,二○○九年,我們成立了「佛香數位網路電台」,讓佛法透過網路無遠弗屆。
在教育工作上,都市佛學院已開辦了近五十期,每期皆有兩千餘位學員前來報讀,依不同年齡層開辦一系列活動,讓不同年齡得到其相應的學習。除此之外,每年我們都訂定不同主題,推動社會和諧的工作,這些活動也都得到社會大眾的響應與認同。
在慈善工作上,成立「慈善委員會」,推動社會福利工作,定期至醫院探訪病患。成立「老人中心」,為長者提供多元活動與服務。至監獄布教、為長者及弱勢家庭送米與關懷等,為社區及弱勢群體,提供了關懷與慰問。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我來到香港,看到了大家對當時政局的那分不安定感,又經過了這十幾年,我看到了大家在法上的深切追尋,看到了佛法啟發了平等的「人我觀」與處世的「般若觀」,相信,只要我們有佛法,一切皆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