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 圖/人間社提供
學習讓人接受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慈容法師說明,人的因緣與業力不同,生命的價值要靠自己去創造,如何讓生命更富有、更有意義?做人要學習讓人接受、稱讚與歡喜,多積一些好因好緣,一個能照顧自己、又能為人服務的人,生命才有價值。
藉由母親接引拜佛、擔任五年義工的知觀法師提到,在西來寺參加短期出家時,看到大家因學佛舉手投足如法如宜而深受感動,便決定成為出家人來弘揚佛法。閱讀星雲大師所著的書籍,讓自己得到法義,大師勉勵佛光會員要有謙卑、忍耐、奮起與認錯的智慧法語,更讓她期許自己,要以無私、無我的歡喜心來服務大眾,發揮生命價值。
《人間福報》專欄作者陳菽蓁,分享自己採訪大慈育幼院院童怡君的生命故事時談到,一個七歲的孩子,獨自陪伴母親往生的過程,當看到醫生取走母親的眼角膜時,心中雖然不捨,但與父兄相依為命的生活,沖淡了她的傷痛,也讓她體會到,原來真情流露能醫治一個人的心,因為其中有愛。之後兄妹來到「大慈育幼院」,在師長的大愛攝受下,不但化解了她心中的陰影,也讓她變得更柔軟,隨後選擇在醫院工作,幫助更多人。
給人歡喜 廣結善緣
因母親的因緣來到大慈育幼院的潘文中也分享,由於學習環境的教育理念是給人信心、歡喜、希望與方便,提倡多元化學習,在義工、老師的教導下,讓他擁有許多空間、選擇學習自己喜歡的才藝,尤其是過年期間在山上表演時,看到大家笑容滿面、前來拍照,更期許自己要以感恩心來服務大眾,在給人歡喜中廣結善緣。
透過網路搜尋、到佛光山福山寺參加「都市佛學院」課程的黃鳳綺談到,剛開始在道場擔任義工,之後進入叢林學院就讀,學佛後,不但讓自己觀念轉變、學習正向思考,佛教的「因緣觀」對她幫助很大,感謝佛光山讓她有學習的舞台,尤其是在檀信樓幫忙分贈平安粥時,更深深地體會生命是在服務、奉獻與歡喜中成就。
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因親近善法而對生命有不同體悟的馮千容提到,在讀誦《地藏經》與《父母恩重難報經》,了解到「大孝」是要讓父母知道如何解脫、得到真正的安樂,便鼓勵母親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找到信仰的依歸。
小時候常與父親到安國寺擔任義工的盧含洙表示,當父親帶她到大慈育幼院時,一進門就覺得很歡喜,留下來一住就是十七年,並學習各種技能,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佛誕節,被澳洲州長邀請去表演時,從帶給大家的歡喜中,印證到學習「做自己的主人,做別人的菩薩」的慈悲理念,期許自己藉由生命價值的展現,來溫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