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兒今年參加校內多語文競賽,級任老師分派的比賽項目,是她不擅長的閩南語演講。
雖然我們夫妻倆都是閩南人,但平日交談的語言是國語,久而久之,就無法用閩南語流暢地交談,不時會交雜著國語;孩子們除了學校閩南語課本中的那幾句話,其他的閩南語也幾乎都聽不懂。
為了達成此項困難的任務,我和孩子先以國語的思維完成初稿。待假日回娘家,媽媽忙著整理從自家田裡摘採回來的蔬菜時,我就挨近身旁,一邊念著演講稿,一邊請母親大人指導。
媽媽時而整理菜,時而將稿子拿過來,了解我們想表達的真正涵義,再一句一句地修整出符合閩南語的說法和語調,並加入了一些調皮的歇後語來增添趣味。
媽媽這幾年因骨折、藥物過敏引發輕微的史帝夫症候群,全身許多地方皮膚脫落,幸虧照護妥當沒有引發感染。近日又因平衡感變弱,在田間工作時,不小心跌落旁邊的水溝,好不容易爬出來,導致下巴有撕裂傷,肋骨也有裂痕,引發疼痛,需要時間痊癒。受限於身體的狀況,短期內不敢再獨自去田裡工作,只能在家裡走來走去,常喃喃自語,覺得自己愈來愈沒用,身體退化許多,且容易忘東忘西,需要麻煩子女之類。
這次女兒的閩南語演講比賽,如果沒有媽媽的幫忙,我想這份演講稿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內容也無法如此精采。
從小到大,媽媽一直是我們子女的守護神,在人生困境上幫我們解決障礙。這次的協助,不但讓媽媽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有了肯定,小孫女也見識到奶奶的厲害之處,印證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