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昨天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成功解析牛痘病毒膜蛋白質A27的晶體結構,且經過基因重組,讓A27無法成為病毒侵入細胞的媒介,對降低牛痘毒性是重大發現,有助於改進疫苗研發,未來有可能應用到癌症或狂犬病的治療領域,成果登上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張雯解釋,牛痘的研發是為治療及預防天花,儘管天花病毒已滅絕,但其他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痘類病毒,例如鼠痘病毒仍普遍存在。一旦病毒失去媒介,就無法直接入侵細胞,逼迫病毒得改變感染途徑。科學家正在實驗將牛痘病毒應用在癌症治療上,但因化療病人免疫力低於一般人,必須使用更安全的牛痘病毒。
中研院根據牛痘病毒表面上的A27蛋白質做實驗,發現蛋白質上形成一種特殊的六聚體,會使病毒附著在細胞表面,並在細胞間傳播,研究團隊利用X光結晶繞射,破壞這個結構,讓病毒傳播力大減。
張雯強調,這次證實牛痘病毒膜蛋白質A27結構後,就能進行其他研究,阻斷病毒經由A27進入細胞。當外在毒性入侵細胞的機會銳減,就提供研發新疫苗或對抗病毒藥物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