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外記》 北靜王

吳桃源/文 改琦/圖 |2006.11.29
1570觀看次
字級

在《紅樓夢》中,共出現四位郡王,東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北靜郡王。其中和賈府關係最好的就是北靜王。

北靜王第一次和寶玉相見是在秦可卿的喪禮上。一出場,雪芹就形容他「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謙和」,再加上寶玉平日聽父兄親友讚北靜王「是個賢王,且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等寶玉拜見時,果真一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出現眼前。當日北靜王見寶玉亦如是,雙雙可謂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北靜王還特別問他所啣寶玉在哪裡,寶玉慌忙掏出,遞與北靜王看了。接著北靜王就將手腕上御賜的一串鶺鴒香念珠卸下,送與寶玉作見面禮(第十四、十五回)。由此可知北靜王對寶玉的喜愛。

此後直到第八十五回北靜王生日,兩人均未見面。若按周汝昌先生考證,前八十回共寫了十五年的事,那麼寶玉從第一次(十一歲)和北靜王見面到第二次相見,中間應該過了五、六年,也就是寶玉十六、七歲時,才和北靜王再見第二次面(此為後四十回的情節)。這後續的情節是這樣:寶玉隨父前往北靜王府祝壽,北靜王特別拉著寶玉說些想念的話,而且問他身上那塊玉好嗎,接著告訴寶玉自己也請人仿製了一塊「通靈寶玉」,正好轉交寶玉,讓他帶回去玩。

 外籍學生對北靜王第一次致贈念珠沒有意見,但對第二次贈「通靈寶玉」有意見:為什麼北靜王要仿製寶玉的「通靈寶玉」?而且仿製後,還將此物轉贈給正牌持有人?按學生的說法,北靜王就是一個仿冒者,其動機與意義令人無法理解。

這要回到後續者高鶚身上。由於第二次見面發生於八十五回,這和雪芹創作第一次的情節(十四、十五回)已相隔久遠,在層次上也明顯看出第一次的見面禮較自然而有意義(因所送「鶺鴒」念珠,有兄弟之意),而第二次的見面禮就顯得笨拙而不討好。果然寶玉將北靜王所贈之玉帶回去給賈母欣賞時,賈母居然叫他不要把兩塊玉弄混了。言下之意,北靜王仿製的玉是無法和寶玉胎裡帶來的玉相提並論的。後來當寶玉說出他的玉夜晚會發光時,大家還很高興,都說是喜訊。(其實有些玉本身就會發光,如果硬說寶玉的玉會發光,顯然北靜王送的玉就是次貨,豈不更有貶抑的味道?)

 由此可知高鶚的後續技巧及意義層次均無法和雪芹相比。而且送人東西,基本上應送一些稀罕少見的,像北靜王這樣的身分(有些紅學索隱派就認為他是雍正的政敵八王爺),居然送了一件複製品(頗像外交部禮賓司購置故宮複製山水畫轉贈外賓),這的確令人費解。

 看改琦所繪,只見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子立於皇家庭園中,上有松,下有鶴,陪襯得挺好。這幅畫有兩個版本,由左下角章子即知,一是玉壺,一是改琦。上海古籍出版社用的是玉壺版,松與鶴都已經修飾過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