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鎩羽」的「鎩」字,形近於「鍛」字,所以常常被誤寫成「鍛羽」。請仔細常常:二者雖同屬「金部」,但是右邊各為「殺」字和「段」字,字形、字義可都截然不同。
「鎩」音「ㄕㄚ」,有摧殘的意思;「鍛」則音「ㄉㄨㄢ」,是將金屬放入火中燒紅,再用鐵錘搥打的意思。
「鎩羽」,原指鳥類傷了翅膀,導致羽毛脫落。
此語原出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複見翻躍。」
鮑照以羽毛、鱗片傷殘的鳥和魚自喻,後人用來形容一個人受到摧殘而失志,所以當用「鎩」,而非「鍛」。
「鎩羽而歸」即有失意或受挫而回的意思。如:「這場球賽由於挑戰隊實力堅強,使得衛冕隊『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