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觀光 遊工廠藝術與人文的空間 板陶窯 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文/好個文創 |2013.08.18
4024觀看次
字級

在台灣,應該每個人都有進入廟宇拜拜、參觀的經驗,在廟宇屋脊上氣宇軒昂、燦爛奪目的祥瑞奇獸裝飾,或取忠孝節義民間故事入主角的梁柱、壁堵,多是低溫軟塑的彩陶藝品,叫做交趾陶;而將色彩鮮豔陶碗「剪」成各種形狀「黏」在灰泥粗胚上,創作出各種鳥花山林,則是剪黏藝術。

位於嘉義新港的「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為保存新港傳統交趾陶與剪黏工藝而成立的,以觀光工廠方式經營,古典園林造景,打造出一座交趾陶與剪黏的文物展覽館,並規畫了體驗工坊、咖啡餐飲與民宿。

板陶窯同時接連三年取得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的計畫案,將園區所在地的新港板頭村古笨港越堤、板頭厝車站和北港溪鐵橋及周邊環境,以交趾剪黏為素材,打造出全台灣最大一座剪黏壁堵作品;並完整連結社區與景點的帶狀遊憩觀光,極富在地風情特色,旅客可以一邊欣賞田野與舊鐵路的景致,一邊賞析一路上充滿童趣的交趾剪黏藝術。

板頭社區榮獲全國績優社區金種子獎

來到板陶窯,除了參觀交趾剪黏文物館,了解其歷史背景,還有陶偶、陶盤彩繪、馬賽克拼貼、手壓動物陶板等四種DIY課程可選擇,在古色古香的庭院裡散步、用餐,住宿,享受藝術與鄉間結合的自在。

停留的時間夠久,才能沿著板陶窯走上一趟台糖五分車鐵道(現已停駛),當年到北港朝天宮或新港奉天宮可都需靠這條鐵路運輸呢!

2004年,陳忠正和社區居民共同完成板頭車站公園的闢建,隔年將自住地闢建為板頭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讓原本只是農田的社區充滿人文與藝術氣息,成功的以產業帶動板頭村的社區改造。

不僅於此,更將交趾剪黏藝術融入社區空間,沿著鐵道走往北港溪堤岸的途中,隨處可見驚喜,家家戶戶圍牆上有美麗的剪黏或交趾陶,一家一故事,看圖案就知道這戶人家是做什麼的:大大的幾台牛交趾車,便知是養牛人家;而有羊與孩童的圍牆,自然是養羊的;而剪黏作品中最大幅、最讓社區引以為傲的,便是那座以大苦楝樹為主角的壁堵。

原來新港離海遠,加上地形平坦,一般植物不易生長,唯有苦楝樹耐熱抗寒,以紫色小花點綴新港,因此當地耆老認為苦楝樹具有堅忍不拔的台灣精神。陳忠正靈感萌生,決以2萬多個陶碗黏貼成全部苦楝花,200多個募集來的酒甕剪黏成苦楝枝幹,說這兒是最美的堤岸,一點也不為過。

融合高水準工藝的小農村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交趾陶故鄉(台灣目前九成以上交趾陶師傅出自嘉義新港),為了讓傳統工藝傳承下去、走出廟宇,成為忠孝節義、花鳥神獸之外與生活結合的美學,陳忠正利用舊廠房創立集觀光工廠和創意產業於一身的板陶窯,於是板頭村逐漸發展為一家一故事的藝術村,帶給來訪的遊客有「重回童年」的驚喜與趣味。

雖然陳忠正告訴我們,他畫畫的夢一再擱淺。但是打造一個藝術村的夢,卻正在進行中:一個原本只有700多人,一個月看不到一輛外來車的板頭村,如今每到周末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台北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開店,社區已慢慢地成長。藝術村的大我理想,也許比成為畫家的夢想,更有空間與意義吧!

這個以板陶窯為核心的遊憩觀光園區,沿著廢棄鐵軌在鄉間小路、河堤邊鋪陳開來。曾經來訪的美國麻州大學教授Jack Ahern就對板陶窯讚不絕口,是他參訪經驗中罕見的:「在小農村中融合高水準工藝,獨一無二!」

陳忠正一輩子

奉獻給交趾剪黏藝術

「板陶窯」老闆陳忠正,一輩子奉獻給傳統藝術。

他謙稱自己出身貧苦,學校成績也不優異,小時候總有一種比不上人家的自卑感,獨獨在畫畫世界裡,可以找到自信,學校老師發現了他畫圖的天分,屢屢比賽,屢屢得獎。

國中畢業之後,畫畫沒能繼續發展,反而前往宜蘭跟隨姨丈,也是知名交趾陶大師林再興,學習廟宇剪黏,做學徒的日子苦不堪言。一次,看到別的孩子吃水梨,自己從沒吃過,只能眼巴巴看著猛吞口水,那種錯綜複雜的感覺,時隔幾十年還記得:當時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

於是,學藝的過程,比別人用功百倍,有些技藝師傅還沒教,因此每當師傅或師兄在做的時候,目不轉睛強記,晚上大家都睡覺,「我還會把白天看到的,在腦海裡重新複習一次。」

一回師傅帶他去師公家,一套《三國演義》連環漫畫書,讓他想畫畫的熱情又重新點燃;每晚臨摹,直至三更半夜都不捨睡去。

就這樣苦練,無師自通,讓他以人家口中「囝仔師」之姿在宜蘭冬山的天照宮,,畫了十多幅忠孝節義故事的壁畫,讓廟方十分驚豔,還頻頻幫他介紹更多客戶,但他主要的工作是做交趾與剪黏,忙得應接不暇,畫畫又離他愈來愈遠了。

16歲當學徒,22歲當老闆,95年獲文建會頒國家工藝之家殊榮,一輩子奉獻給交趾剪黏藝術的他,做了40幾年,如今占有一席之地。

儘管畫畫是他內心深處的美夢,但能成為掌握全台灣逾60%的廟宇剪黏、交趾陶材料供應商,這獨當一面的功夫自然是下了旁人無法想像的苦心,正所謂功夫功夫,「要下了苦功才會有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