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水利會舉辦水之祭活動,重現中斷百年以上的「跑水」儀式。
圖/李蕙君
【本報台東訊】「通水囉、通水囉!」台東農田水利會昨日在關山大圳舉辦「水之祭」活動,重現失傳百年以上的跑水文化;三十名農民抬著虎爺、三太子神轎下水,在水閘門開時沿水圳向前衝,沿途告知民眾「水通了」,體會及感謝先人攔河築堤的辛勞。
台東農田水利會會長羅應鑑表示,關山工作站轄內五條水圳,包括關山圳、月眉圳、湧水圳、豐源圳、電光圳,灌溉農田三千一百公頃,其中關山圳經過三次擴建,灌溉田地由三十公頃至今達兩千公頃,包括關山鎮一千四百公頃以及鹿野地區六百公頃,因此這次以關山圳為點,舉辦五圳的聯合圳頭祭。
他表示,轄內各機關及民眾都來幫忙,為讓民眾更有參與感,設計一系列體驗活動,其中傳統跑水文化為重頭戲,強調飲水思源的重要。
跑水最早是攔河築堤收尾的最後一人,必須在大水入圳前「逃命」的過程,承擔十分艱鉅、危險的任務,可能喪命;後來演進為無形的祈福儀式,身為「跑水」者仍要做好危機的心理準備。
「通水了!」昨天在倒數聲中,關山圳水閘門開,三十名農民、扛神轎者在水中奮力沿水圳往前跑;鹿野鄉米王徐榜駿參與其中,指開跑沒多久就發現一條小眼鏡蛇,大夥緊急相互通報注意,增加刺激感。
徐榜駿說:「這場體驗確實讓我想起當年祖先建圳的辛勞,驚險度雖然不比早期,但內心還是有莫名的危機和興奮感。」
羅應鑑說,跑水已經失傳上百年,期盼民眾都能體會到早期水利人員在攔河、築堤、引水灌溉的困難。
因為有這群人願意冒生命危險,才有灌溉與收成,顯然農民所栽下的每一顆米,確實是「粒粒皆辛苦」,不只農民血汗付出,背後還有更多無名英雄的犧牲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