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師佛學營學員聽到受用處,面露法喜。
圖/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人間社記者宋滌姬大樹報導】「世事無常,人心也瞬息萬變,什麼是真理?」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十三日在「人間佛教法要—二○一三全國教師佛學夏令營」,向參與「發心與發展」課程的三百名教師拋出此問題,引領教師們用心深思這個公案。
學佛要遠離煩惱
「學佛最主要目的是遠離煩惱,而入手處就在於『心』。」心保和尚開示,心的力量無窮無盡,深遠廣大,一個念頭就具足三千大千世界,心懷瞋恨就如同來到地獄般痛苦;心情自在輕安就如在天上般快樂。用樂觀態度看世間,就能時時感受世界的光明,正所謂:「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能夠清楚看到自己的心念如何生起與消散,卻不會跟著情緒流轉,這就是禪修的智慧。
慈悲心是無量寶
心保和尚說明,學佛的兩大障礙,一是對我的執著,一是知見的障礙。和尚續言,人們對於所不喜的老、病、死,自己卻無法控制,無法控制的東西就不是「我」,這就說明了「無我」。一般人在知見上將自己與他人截然畫分,然而已有科學家提出「蝴蝶效應」理論,世間行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眾生是息息相關的共同體,佛門也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一體的,視天下年長者如父母、年紀相同者如兄弟、年幼者如子女,對所有眾生起慈心,懷有慈悲心的生命,就具有無量財寶,能自利利他。
心地開發後的光明境界,如同禪詩所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但要如何開發心地,發展心的智慧呢?心保和尚以星雲大師所開示的四種發心與四種發展向學員闡述,四種「發心」為「一要發慈悲心,怨親平等;二要發增上心,定慧等持;三要發同體心,人我一如;四要發菩提心,自在圓滿」。四種「發展」是「一要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二要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三要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四要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
心保和尚最後勉勵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多用心著重道德品格教育,認真去開發自身與學子的心地,達到自在圓滿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