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緙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種絲織工藝,其技術特點並不在於它的平紋組織,而是以“通經斷緯”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絲作經,各色彩絲作緯,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
緙絲真正在藝術領域登堂入室乃始於北宋末年,元、明、清歷代為皇家所壟斷,存世精品極為稀少,緙絲古有 “織中之聖”之稱,是中國絲綢工藝品中的精華,具備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
緙絲的強度遠遠高於任何的絲綢類工藝品,經得起摸、擦、揉、捏、洗,歷代存留至今的絲綢藝術品,屬緙絲保存的最為完好,故又稱“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
古人常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說明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工藝本身的原理並不複雜,但中國古代自宋朝以來的緙絲作品技藝精湛,尤以大幅的緙絲畫為特色,富貴氣象十足,多為宮廷所保藏,身價驕人,故而貴比金玉。
有關緙絲相關資訊請洽:097-313-9999-李定遠
圖說:藝人李秀媛高興捧著明代皇帝圖騰的古董緙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