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我有個同事日前與我分享她姐姐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說:「姐姐有兩個孩子,一個就讀國一,一個就讀小五。姐姐不喜歡以權威方式管教孩子,凡事都以溝通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也因此,孩子和她之間沒有距離,凡事都會和她分享,和她就像好朋友一般親近。」同事原本聽到姐姐這麼分享她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覺得十分羨慕,但去年暑假她到姐姐家住一個星期,看到姐姐家兩個孩子對待姐姐的方式後,不禁開始懷疑與思考,難道要和孩子維持好朋友的關係,就必須凡事都聽從孩子的決定嗎?
那天同事的姐姐因故受傷,就讀國一的兒子和她一起去診所看醫生。回程路上她看到水果攤上的水果,便對兒子說:「我想買一點水果回去,不過我的手受傷了不能提重物,你幫我提回去好不好?」原本同事以為姐姐的兒子一定會幫忙,沒想到他竟回答:「我不想提水果!妳要買就自己提回去。」同事的姐姐聽到兒子的回答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和顏悅色地說:「拜託啦!幫忙一下好嗎?不然我買少一點,你幫忙提好不好?」在同事姐姐三番兩次的請託下,她兒子還是不願幫忙,最後,她只好放棄買水果。
還有一次,同事的姐姐和兩個孩子一起去吃早餐。二女兒飲料沒有喝完,同事的姐姐請她去向老闆拿一個袋子裝飲料回家,二女兒竟回答:「我不想去,妳自己去!」同事的姐姐聽了非但沒有生氣,還站起來去幫女兒拿袋子。同事十分不解,姐姐的孩子都那麼大了,為什麼請他們幫忙一些事情,或是請他們做些自己分內的事,他們竟會如此不願意配合?更讓同事驚訝的是,她的姐姐為何都不生氣,也不加以管教呢?
同事在和姐姐詳談之後,才知道,原來姐姐希望和孩子能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所以凡事都以溝通的方式和他們互動,遇到他們不想配合的事,她除了一再苦口婆心地勸說外,也找不到好方法讓他們聽從。同事的姐姐認為,現在是過渡時期,等孩子再大一點更懂事後,就不會再那麼任性了!
父母凡事和孩子以理性方式進行溝通是很好的互動方式,父母想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尊重他們的決定也是很好的做法;然而,真正的尊重應該是站在兩者相互尊重的平台下進行溝通,如果孩子沒有打從心裡尊重父母,而只是把父母的尊重當成是可以我行我素的方式,那麼這樣的尊重,並不能使孩子因為別人給予尊重,而會自我要求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反而是讓孩子養成凡事只照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去做,而不去顧慮他人的感受和處境,這樣的作為需要及時被糾正及教導,它不會因為年紀漸長而突然變好;只會因為年齡愈大而愈不理會父母的苦口婆心!
心情小語:在孩子行為失當時,及時糾正及教導,是讓孩子知錯改正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