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玉,前半輩子努力當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國二就立志想成為記者。所有一直拚命想達成的目標,在變身為妻子、母親後,人生觀也翻了兩番!後半輩子決意悠遊在從小就喜愛的舞蹈,芭蕾成為生活中最大的修行,也是苦行。在日衰的身心變化中體驗空性。
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人活到幾歲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不久前,參加一位長輩的告別式。之後,林杰樑病逝。
長輩七十五歲往生,林杰樑在世五十五年,哪一個人生比較沒有遺憾?哪一個人生你能說夠了?
林杰樑好似一直和大家生活在一起,五十五歲猝然離世,讓人傷痛。年紀不老,很多人說不捨,這種情緒很自然,發乎人性。但我覺得他很對得起自己了!只是身旁的至親、好友、後輩誰不願他多活幾年呢?人活著,也順天意,也盡人事,老天爺賞口氣罷了!
那七十五,夠了嗎?長輩信仰堅定,一生勤奮,活到老學到老,開朗抗癌,最終坦然放下,平靜往生。但是作為子女的無不認為,母親應該還要多活些時日,讓他們陪侍在側,盡心盡孝。因為醫生說應該還有半年時間,長輩卻一個月左右就走了。
六個月、一個月,對這一位淡定接受死亡的長輩來說,等無差別!當她準備好了,即刻啟程,了脫生死,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我們不該欣然送別嗎?
我想到了我的外婆。
因為外婆的往生,我立下了一個其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人生目標:我要活到七十五歲。
是因為上學不想讓我們請假?還是車費太貴?媽媽先回中部奔喪,爸爸再去參加告別式,我們孩子都沒有送外婆。告別式圓滿後,媽媽回來轉述外婆往生前後的情形,那一刻起,外婆這一生的旅程終點,一直是我追隨景仰的完美句點!
外婆其實是七十八歲往生,我沒有外婆的好修行,就七十五吧!
三、四十年前,七十八算是高壽了。最讓後輩欣慰的是,外婆生前無病無痛,自己早把壽衣縫製妥當,交代清楚,她要坐著離開。她走的那一天早上,還跟舅媽說要洗澡,家人發現外婆變虛弱了,送到醫院,醫生告知外婆已到最後時刻了,家人遵照她的交代,將她送回大舅家前廳,外婆坐在早就準備好的高背籐椅上,平靜往生。
至今才猛然憶起,印象中的外婆總是安靜地坐著數珠念佛,不然就是俐落乾淨地料理自己的素齋,腦海裡從沒有她生病的模樣。她守寡數十年,受菩薩戒,長年在山上的寺院帶髮修行。放寒暑假,我們就去山上接她回來。幾年前曾聽聞幾位親族長輩聊起,外婆一直是村裡有口碑的氣質美人,從不串門子,也不說三道四。她發願要坐著走,就真的坐化了!
妙啊!我們家的大菩薩!母親以及我們後輩會陸續學佛,冥冥中也是她的接引啊!
我又想到了張愛玲。她也是七十五歲往生。
曾讀畢她生前與學者莊信正往來一、二十年的書信,在這些類師徒似學友的八十多封通信裡,印象最深的是她總會聊到最近在看牙啦,皮膚過敏啦,一直換醫生看之類的生活瑣事。老來,這些年輕人看來沒啥大不了的瑣事,已成了老年人的全部!不世出的一代女文豪,也終究要為了維持生存系統,和病痛糾葛搏鬥!
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啊!生存系統最終有停機的一刻。她是一位悟道之人,預知時至,最後清空身外物,文稿收拾妥當,留下交代,靜靜地一個人躺在她的租屋離世。或許孤高(她一輩子不都如此嗎?)可是她的老死,選擇的方式,十幾二十年來一直影響著我。這樣乾淨冷靜地畫下自己的句點。不要說她的作品影響多少人,她的死讓人一下子什麼都懂了!
讓我們不管能活到幾歲,都能無憾、滿足地跟自己說聲:謝謝!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