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歲李先生,三年前第一次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並無潛血反應,去年第二次檢查收到醫院通知,建議回醫院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李先生自認身體狀況並無任何異樣,也害怕大腸鏡檢查痛苦難受,更擔心萬一檢查出大腸癌,如何面對?
過了幾天逃避又心神不寧的日子,李先生聽從友人建議再去做了一套糞便潛血檢查,同時抽血檢測腫瘤標記CEA(癌胚抗原),結果並無異常,李先生頓時輕鬆,先前被通知潛血反應陽性之事也沒放心上。八個月後,李先生因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被診斷是因大腸癌導致腸阻塞。
臨床上發現,大於一公分的大腸腺腫性瘜肉或大腸癌,未必會有出血或只有間斷性出血情形,因此,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有近一半呈陰性反應,陰性反應並不意味身體沒有問題。另一方面,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也不一定有問題,經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發現不少是偽陽性。
大腸癌篩檢的糞便潛血檢查呈偽陰性比率不低,追緝大腸癌的過程,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徵候,為了揪出偽陰性的狀況,有些國家如日本,大腸癌篩檢採行二日制的糞便潛血檢查,二次檢查只要有一次呈現陽性反應,縱使另一次為陰性,也視同陽性建議做進一步大腸鏡詳細檢查。
若第一次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建議直接進一步檢查。以李先生來說,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後又做一次複檢,被視為是危險又不恰當的建議。
至於能否透過CEA檢測診斷出大腸癌?臨床上,血中CEA值檢測主要用在大腸癌治療上,其作用有二,一是做追蹤、監控手術後有否大腸癌復發的狀況;二是針對轉移性大腸癌且CEA值偏高病人監測其治療成效。
由於第零期、第一期的大腸癌患者約有九成血清CEA值不會升高、第二期的病患也約有七成在正常範圍內,換句話說,早期大腸癌絕多數不會有CEA值上升的情形。況且,血清CEA值上升並非大腸癌的專利,不少其他癌症患者,血中CEA值也會升高,甚至正常人或很多良性疾病也可見CEA值上升,以CEA檢測來協助診斷早期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是不智也無效的選擇。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