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傑若.古柏曼
潘蜜拉.哈茨班德
為了保持健康或重獲健康,每一個人的治療方式都不同,選擇醫療的決定不容易。
親友接受某種療法之後調適得很好,你就會對該療法比較有信心。反之,如果你的父親、姐妹或好友因接受某種藥物或手術治療而產生嚴重副作用,你就不會選擇這樣的療法。
有關治療的結果,就算是二手描述,你根本不認識病人,也會讓你產生認知偏差。其他如新聞媒體的報導或網路上流傳的故事,也會有類似影響。對很多人來說,甚至是他們是否接受某種療法的主要依據。
然而別人的經驗,也可能使你扭曲現實。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最好納入更多人的經驗或故事,了解治療的好處和風險的實際數據,特別是有多少病人因治療而得到好處或遭受副作用之害。在做醫療決定時,除了分析資料、注意認知陷阱,還得考慮你希望擁有多大的自主權或決定權。
沒有一種療法適用於所有的人,每個人希望擁有的掌控權多寡也不同。你對自主權的考量也和你對醫師的信賴程度有關。你可以先想想是否信賴醫師,再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
很多人常就某種疾病來問,誰是這個領域「最好的醫師」。所謂的好醫師應該對你的病情和療法有深入的了解,並以實證醫學做為治療根據。然而,每個病人需求不同,最好的醫師除了考慮既有的證據,還得評估、判斷療法是否適用於該病人。
有些病人希望找到同類型的醫師為自己治病:偏好積極治療的病人也許想找努力積極的醫師,至於保守的病人或許認為做法保守的醫師比較好。醫師則需設法了解每個病人的特質與價值觀,尊重病人的意願。
醫療決定是個不斷變動的過程:你的傾向與心態、你希望擁有的自主權多寡,以及你受到的影響,都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本文提出的見解,使你在進入診所或醫院接受診治前,已知道自己對健康與醫療的態度,也知道如何向醫師解釋你的想法,並在你看完診之後,繼續思考如何做決定。如此一來,你必然能夠根據最好的理由,選擇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醫療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