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槍林彈雨 後座力殺傷社會

顧南(台北/文字工作者 |2013.08.02
733觀看次
字級

這是一個數十年未遇的炎夏,除了氣溫不斷攀升,幾件重大社會議題接連出現,更把焦灼煩躁的氛圍推向高點。

這幾個議題進程中,某些媒體處理的方式,非但不能釐清真相,留給閱聽人的反而是混沌與不安。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媒體處理重大新聞事件,漸漸產生一種「慣性」,即每當一個事件發生,某些平面媒體首先採用淹沒戰術,投入大量篇幅(有時可以高達七、八版),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覆蓋,並人肉搜索所有可能相關的人,要求他們發表意見;一旦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不管有沒有求證或平衡報導,反正先披露先贏。

報導過程所採用的編輯手法也費盡心思,包括聳動的標題、「灑狗血」的畫面、粗重的字體、刺眼的色彩……,尤其是頭版頭題的選擇,我想應該會直接牽動在大街小巷便利超商該份媒體零售的的成績。

至於電子媒體,每天早上跟著平面媒體跑新聞,晚上則以重鹹嗆辣的談話性節目對戰,「脫口秀」一不小心成了「脫軌秀」。

同樣的名嘴,輪番出現在不同頻道,表演著製作單位幫他們設定好的角色,念著別人幫他們寫好的台詞。其頭頭是道、其信心滿滿,每個人都像是專家,每個人似乎都在事件現場。其慷慨激昂、其咬牙切齒,仿佛自己就是受害者,又像是救世主。想當然,這種種都會與該節目的收視率掛鉤。

平面媒體靠發行量吃飯,電子媒體靠收視率吃飯,政客則靠媒體混飯吃。

媒體吵十二年國教問題,立法委員一窩蜂質詢十二年國教,要教育部長去報告;媒體吵兩岸服貿協議,立委又追上去加大力道,叫行政院長去報告。洪仲丘案爆發,媒體又要馬英九總統「揣共」,總統也真的一再講重話,甚至鞠躬道歉。

在媒體、政治人物、社運團體努力爭取話語權,試圖滿足自己這一方最大利益的同時,理性的聲音被喧嘩所掩蓋,上綱上線的輿論製造機器,會不會產生另一種形態的白色恐怖?

一位住在「永和」的朋友講過一個冷笑話,在媒體熱吵核四議題的時候,社會形成了一種反核才是時尚、才是政治正確的氣氛,別人問他住在哪裡,他都不敢開口回答,因為怕別人誤會他「擁核」。

喬治‧歐威爾的名著《一九八四》描寫一個被老大哥監控洗腦的社會,一九八四這個年代雖然已經過去,希望他筆下的寓言故事不要在台灣發生。

顧南(台北/文字工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