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學生在各項奧林匹亞競賽接二連三獲得佳績,值得稱許。
媒體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丘成桐指出,參加數學奧林匹亞的學生還很年輕,「得獎只是起步,跟數學有成就差很多」,別讓壓力害了他們。
對此深有同感,孩子參加競賽,千萬別只是為了得獎和保送好的大學。
更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興趣發展,才能走得長遠。
明年是十二年國教實施的第一次,許多家長過度投入孩子的競賽,希望獲得好成績在比序多加一些分數。
上周剛閉幕的全國第五十三屆中小學科學展覽競賽,我就看到許多亂象。
在參加這項競賽之前,作品必須先在全縣獲得第一名才能取得參賽資格。過程中,我看到太多的家長比孩子還熱中,幫孩子找科展補習班,不惜花大錢請人協助製作科展作品,再以斯巴達式的訓練方式讓孩子講得很熟練,練習各式各樣的模擬問題,就只是希望在縣賽能取得第一名。
這種做法是走火入魔,就算孩子真的拿到第一名,那也不是他依照自己興趣發想出來的創意,進而動手創新實現,反而框住了孩子的發展,也有可能造成孩子投機取巧的性格。
我的小孩這一次獲得全國科展第三名,但是從校內初選、鄉鎮市初賽,乃至於縣賽,都是他自己發想研究主題,我給他的指導就只是一些建議,從來不動手替他做,讓他自己解決問題。我發現這樣的過程,可以檢驗孩子是否具備研究熱忱,是否真正有興趣。
參加競賽有很好的成長經驗,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走自己的路。
真簧(台中市/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