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大女兒如願以償地,參加了品格英語學院為期五天四夜的暑期課程。
這學期剛開始,女兒即以期待的心情數著饅頭,終於盼到這天,象徵「轉大人」的日子。行前,她做了一些技能性的準備,包括學會自己完整的盥洗(洗頭、洗澡、吹乾頭髮)及洗晾衣物。
終於到了出發的日子,我們全家人依依不捨。
第一天晚上,她打電話回來,興奮的語氣,我知道她在那裡很開心,課程很新穎有趣,也結交了新朋友。小女兒更是守在電話旁,等著和姐姐講話。一拿到話筒,她就已無比撒嬌的語氣告訴姐姐:她好想她。姐姐問她:「妳有多想我?一到十分,有幾分?」妹妹不加思索地回說:「十分!十分!」想不到她竟然用量化的技巧來測量妹妹對她的思念。看著這一幕,我們父母感到無比欣慰。
第二天晚上,電話那頭伴著哭泣的聲音;我知道,想家的情緒讓她不顧顏面,在電話裡完全宣洩。我這個當媽的,也跟著她陷入想念的泥淖裡,但我必須要當個有功能的媽,提供她情緒的支持。「媽媽,我好想你們喔!」「我們也想妳!」「我昨天晚上一直哭到十二點。」聽到這裡,我的心也跟著糾結起來。「妳第一次離家,還不習慣,所以才睡不著,對不對?來,媽媽抱抱。」我讓她想像我的雙手環抱著她,安撫她的情緒。
第三天,天氣轉涼了,外子按捺住我想要親自替她送衣服的念頭,把衣服託給級任老師帶去。
第三天晚上,我以堅強的心情等待電話,希望能鼓舞她。果然,又是一通主訴思念想家的電話。「媽媽,我想和妳一直一直講電話,不要停止。」「好,我們一直一直講電話。」我接納了她的情緒與要求。不過,接著她說:「可是,後面還有人在排隊。」後來,她決定要講到投入的零錢沒有就停止,我也跟她預告,到時可能會突然中斷通話,希望她不要感到失落。
小四的孩子,雖然做足了準備,但還是無法控制想念。我感謝有這麼一個機會,讓我們體驗「分開」的滋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的收放是一門重要的功課。當父母的總會替孩子做一些「為他好」的決定,殊不知在這同時,也回絕掉不少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可能認為孩子太小而過度保護,例如,怕他不會綁鞋帶,只挑選魔鬼氈黏式的球鞋;怕他被魚刺噎到,只敢烹煮無細刺的魚;馬路如虎口,永遠牽著他的手過馬路;怕他時間不夠用,侍奉他成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寶寶」。就這樣,我們漸漸地讓孩子廢掉了他應有的生存功夫。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孩子應該比父母更強,更能適應環境。記得教導孩子學騎單車的場景,當孩子還無法控制車把手時,我們會一直扶著後座,孩子則會擔心地直說:不可放手;當孩子開始可以掌控車把手而不須任何扶助時,我們還是不放心地陪在旁邊,沿路跑沿路加油打氣;直到孩子的技術日漸純熟,我們才放心地退到一旁,帶著驕傲的眼神欣賞。
孩子該學的事物應該不只「騎單車」一事而已,任何他該學的事,父母是否都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學習,甚至,放心並相信孩子可以獨立面對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