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伯恩舉行的第二十四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四名參賽選手拿下一面金牌及三面銀牌。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我國參加在瑞士舉行的二○一三年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在參賽的六十二國、二百四十一名學生中,獲一金三銀,團體位居第七,比去年三金一銀、第三名的成績差,排名則是歷來第二低,輸給美、星、德、泰、俄、韓。
協助培訓的成大教授辛致煒說,生物領域知識日新月異,各國都投入很多人力、經費培養人才,相較之下,台灣的高中生物課時數少、教材編得太淺、跟不上時代脈動,如何要求學生表現愈來愈好,這次四名選手已盡力。
這次代表我國參賽的四名學生參與了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最後脫穎而出的是林品呈(台中一中高二)、許家安(建國中學高三)、張孟淞(台南一中高三)、林昕穎(花蓮女中高三)。
其中年紀最小的林品呈表現最為傑出,贏得金牌。台中一中指導老師張建鴻指出,林品呈就讀物理資優班,屬於穩紮穩打的學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早在去年就曾參加過選拔,但未能入選。
對於這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成績不太理想,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指出,國內高中生、大學生參加國際競賽,表現都相當亮眼,這次成績一金三銀也非常不錯。
每次比賽後都會開會檢討,希望下一次成績能夠更好。教育部為獎勵學生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參加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
黃新發指出,十二年國教就是希望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能夠適性入學、適性揚才、適性輔導,相信大部分得獎的學生都會繼續往自己喜愛的領域發展。
只強調生活化 降低競爭力
辛致煒指出,近年來,隨著生物學發展迅速,世界各國投入這個領域的人力經費愈來愈多,反觀台灣在這方面所給予的教育資源顯著不足,課材內容相對簡單,競爭力當然下降。
本屆競賽首次採用不同計分方式,答題愈多,反而分數愈高,因此,亞洲國家普遍成績不理想。明年參賽者應提早練習,改變應答習慣。
辛致煒指出,未來生物學發展重點在於生物醫學,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教育部在推展十二國教時,應加強生物教學的時段及內容,不能一味地強調簡單生活化,降低學生生物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