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大陸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民間考古隊,日前發現當地伊斯蘭教阿訇(教長)馬進福家中,收藏有二萬多冊珍貴的《古蘭經》,年代最早的是唐代(西元八世紀)的版本。海原縣文廣局已提案申請建設《古蘭經》展廳,希望以公建民營的方式,讓這些《古蘭經》納入博物館,對外展示。
「雖然耗盡家財,但能收藏到二萬多冊《古蘭經》,我無以為憾。」馬進福自一九九七年開始,利用外出經商的機會,前往雲南、新疆、青海、河南等地,看到《古蘭經》就想辦法收藏。十五年來,總共收藏了三百多套、二萬多冊《古蘭經》,有草紙、木質紙、棉花紙、亞麻紙等紙質,手抄本、書寫體、印刷體等版本,封面有牛皮、紙質、布類裝幀等。
據海原縣文廣局副局長、文物專家李進興考證,這些《古蘭經》有唐、宋、元(待考)、明、清、民國等歷代版本,為寧夏境內罕見的民間考古發現。其中,有兩部《古蘭經》最為珍貴,一部是用黃金書寫的明版本《古蘭經》,另一部是牛皮封面的《古蘭經》,經國內外專家學者初步鑑定,認為其成書年代可能為伊斯蘭教曆一二七年(八世紀唐代)手抄本,是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也是回族遷徙史的最好明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
「曾有一外地企業家出資二千萬元(約新台幣一億元)要收購全部《古蘭經》,但被我拒絕了。」馬進福說,他不想讓這些珍貴文物流出寧夏,但因為自家沒有防火設施和電子監控系統,也沒有專業的保護措施,他希望有設施完善的博物館讓這些「寶貝」得以安身,並公諸於世,與大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