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水陸畫 可移動的敦煌壁畫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 |2013.12.05
1598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甘肅省民樂縣博物館迎接建館二十五周年,舉辦「館藏水陸畫特展」,展出典藏珍貴的百餘軸明清時期的水陸畫,都以絹、布為本,用金銀粉、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描繪,內容有儒、釋、道三教人物故事,展現其宗教文化、民俗信仰、服飾裝潢、繪畫藝術等多元價值。

 水陸畫與敦煌壁畫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藝術觀賞價值,是河西地區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可移動的敦煌壁畫」。宋朝以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北方內陸絲綢之路衰敗,敦煌藝術畫師流落河西走廊,為了謀生,他們在寺廟繪製水陸畫,並由後人傳承技藝至明清。上世紀初期,來華傳教士將部分水陸畫帶到國外。目前,加拿大、日本等國對水陸畫的研究成效卓著。

 水陸畫亦稱「水陸幀子」,是佛教寺院辦水陸法會時,懸掛於內壇的宗教造像藝術品,代表法會邀請的對象,分為上堂(佛菩薩、大聖人)及下堂(六道眾生)。

 水陸法會起源於印度,南朝梁武帝時(西元五世紀中)開始在中國流行,元明兩代盛行,清代晚期逐漸衰落,演變為寺廟文化活動。最初的水陸法會由朝廷主辦,之後皇親國戚、達賢貴人、文士商賈、地方官吏也開始做水陸法會,流於民間後用以追薦祖先、祈求平安。

 數位化、開研討會多角度護畫

 中國大陸留存的水陸畫數量很少,僅河北、山西與甘肅省保存有水陸畫,甘肅省有水陸畫五百多幅,其中有百餘幅被民樂縣博物館收藏。民樂縣委宣傳部部長王春燕表示,民樂縣現保存的水陸畫,原是當地彌陀寺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使用的宗教畫,這些水陸畫多為明清遺物,以絹、布為本,用金銀粉、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描繪,工筆重彩、色彩絢麗,堪稱珍品。

 一九五六年彌陀寺拆除時,將百餘幅水陸畫移交縣文化館,文革期間,這些畫藏在原文化館的煤庫房而倖存。一九八九年移交民樂縣博物館時,由於年代久遠,褶皺、泛鉛、水漬、污漬較多,破損嚴重,無法展覽。在國家文物局先後撥款進行修復,自二○○五年開始,歷時兩年餘完成,修復效果良好。

 民樂縣文化文物部門近年加強對水陸畫的研究保護,建立專門的水陸畫展館、編輯出版《民樂水陸畫》畫冊,展開水陸畫數位化技術研究和高仿品的研究開發、與大專院校建立水陸畫科研教學實習基地等。

 今年六月,縣政府和甘肅敦煌學學會在蘭州舉行「甘肅民樂縣水陸畫研討會」,是全國首一次有關水陸畫研究的會議,專家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建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