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五十肩患者因肩膀關節囊沾黏、攣縮,手舉不高,開車到停車場,都無法按鈕取票,患者常因怕痛放棄治療,或是不敢活動,導致症狀更厲害。台大醫學院最近研發,以機器人手臂代替治療師,幫忙「喬」鬆關節,增加關節活動度,正招募受試者,進行三年研究。
台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賴金鑫表示,五十肩復健時,需要治療師一對一,徒手把活動角度受限、像是被「凍住」的肩關節弄鬆,全仰賴治療師的經驗與技巧。治療需反覆進行,治療師每次施力大小、角度也難保一致;有人找民俗療法推拿,反而造成傷害。
台大研發的上肢復健機器人手臂,治療時讓患者坐在椅子上連結電腦,機器人手臂代替治療師,依照患者的個別狀況、復原程度調整力道、角度等,希望每次治療更精準、更科學。
台大正展開為期三年研究,打算招募受試者九十名,有肩膀骨折等情形不能參加。這項研究平均每人要十八次左右治療,以超音波等檢查,觀察患者以機器人手臂「喬」關節前後的變化。
賴金鑫說,這次研究也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由中醫師針灸肩關節三個穴位,對照組則針灸在偏離穴位零點五公分處,藉此了解針灸是否真能達到止痛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洪家佩提醒,如果推拿後出現劇痛,或原本的疼痛加劇,都代表治療可能出問題。積極復健可以縮短五十肩的疼痛期,在家可做雙手爬牆姿勢、甩手等動作,增加關節活動度。
署立雙和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饒紀倫說,進行五十肩的復健治療前,最好先照X光、軟組織超音波等檢查,確定沒有骨質疏鬆、肌腱斷裂、受傷等禁忌才進行,免得弄巧成拙。也最好不要隨便拍打到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