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 (二)

慧開法師 |2013.07.14
285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釋迦牟尼佛每一次說法的法會一開始,都由一位大弟子代表大眾——稱為「發起眾」——先發問請法,然後佛陀就針對弟子請法的主題開示大眾,並且在開示的過程中,由「發起眾」代表大眾與佛陀問答對話。

而《阿彌陀經》是唯一例外,弟子無問,佛陀自說,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主動開講,向大眾介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種種功德莊嚴,並且鼓勵大眾發願往生。

極樂國土的方位及自然環境介紹

釋迦牟尼佛的開場白,首先是介紹極樂國土的方位與自然環境,經文如下: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經文首先介紹極樂國土的方位、名稱,以及教化主——即是「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說法。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極樂國土是在「西方」?而不是在其他方位?我的理解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方位本來就是相對的,佛陀只是在說法的當時,隨順世間而說出極樂國土的相對方位。如果當時佛陀說極樂國土是在「東方」,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是在「東方」?而不是在其他方位?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佛陀接著介紹極樂國土自然環境的種種功德莊嚴,七寶的水池、亭台樓閣、黃金鋪地等等。很多人初讀這一段經文,就像我四十一年前讀的印象一樣,會覺得:「太神話了,怎麼可能?」

以我現在的理解,則會反問:「為什麼不可能?」當今世界上就有一個類似的實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有一座號稱「七星級」的帆船飯店,根據媒體報導,其室內設計金碧輝煌,嘆為觀止,為了展現其富貴之氣,飯店裡的壁紙真的是用金箔鋪的,代表什麼意義?高檔啊!所以我會問:為什麼世間的七星級飯店可以用黃金鋪壁紙,極樂國土就不能用黃金鋪地呢?

歷史上也有一個黃金為地的實例,當年舍衛國首富給孤獨長者,想建一座精舍供養佛陀,作為講經說法之用。他到處探訪,最後看中了祇陀太子的私人林園,就親自登門拜訪太子,表明來意。

起初祇陀太子根本就不願出售心愛的林園,但是因給孤獨長者是國之大老,德高望重,又曾經擔任過父王波斯匿王的大臣,太子不好直接拒絕,就拐彎抹角想辦法讓長者知難而退。於是太子提出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用黃金鋪滿整座林園,就同意割愛出售。沒想到給孤獨長者聞言,喜出望外,二話不說,立即差人用金箔鋪滿了整座林園。太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得不履行諾言,忍痛出售林園。

但是太子不想讓供養佛陀的功德由長者一人獨占,就說雖然林園讓售予長者,但是園中的所有樹木並未貼上金箔,所以不賣,並不是太子要留著,而是他本人也要供養佛陀。於是,由祇陀太子供養林園中的所有樹木,由給孤獨長者供養林園,並且在園中建設了莊嚴的「祇園精舍」,這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