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軌跡 雄獅美術42年 周慧珠整理 |2013.07.14 語音朗讀 25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世界上很多事,其開始與結束,往往是因為同一個原因。 《雄獅美術》的創刊,是為了實踐理想;《雄獅美術》的停刊,更是為了捍衛理想。圖/雄獅美術 立石鐵臣(左)與《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合影。(攝影/池田敏雄‧1979)圖/雄獅美術 最後一期的封面。圖/雄獅美術 1968年,附中寫生會到苗栗獅頭山寫生;前至後為李乾朗、李賢文、李雙澤。(李乾朗提供)1979年7月,台北春之藝廊舉行「洪瑞麟35年礦工造形展」,留下這張珍貴的照片。左起洪瑞麟、陳德旺、陳夏雨、金潤作、李賢文。(雄獅美術提供) 世界上很多事,其開始與結束,往往是因為同一個原因。 《雄獅美術》的創刊,是為了實踐理想;《雄獅美術》的停刊,更是為了捍衛理想。——李賢文 一九九六年,創辦二十五年的《雄獅美術》宣布停刊,震驚台灣藝術文化界。 在文化尚且荒蕪的二十世紀七○年代,純藝術刊物《雄獅美術》得問世,標誌了台灣藝術雜誌時代的來臨,其所塑立的藝術刊物的功能,包括藝術資訊的傳播、品味與美學的宣揚、產業的監督與批評,成為台灣藝術刊物的一種典範。當其畫下休止符時,也意味著一個辦藝術雜誌的理想的結束。 《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在宣布停刊後受訪時,曾說:「一九九六年是自《雄獅美術》創刊以來廣告業績最好的一年,可是我無法控制辦藝術雜誌的理想被市場所操縱,而又無能為力,包括雜誌的內文,甚至雄獅美術新人獎。」及至今日,李賢文仍然毫不後悔當年停辦《雄獅美術》,他說:「幸好我當年停掉了,不然現在可能氣死掉了。」 開始 於結束之後 世界上很多事,其開始與結束,往往是因為同一個原因。 《雄獅美術》的創刊,是為了實踐理想;《雄獅美術》的停刊,更是為了捍衛理想。 一九九六年九月《雄獅美術》月刊最後一期的封面。封面上,一本本關鍵月刊,高翔於地球外的虛空中,與深邃夜幕中的群星相互輝映。這是當年霍榮齡以新置之麥金塔電腦所設計的停刊號封面,意外為停刊十六年後的二○一二年,數位化的「雄獅美術知識庫」,提供了「美」在雲端,這不可思議的歷史預言。 曾幾何時,月刊上的廣告幾乎占領了正文的頁面,洶湧的論述,充滿了令人困惑的文字,拿起愈來愈厚的月刊,李賢文心情也隨之沉重,「這是我的美術之夢嗎?為什麼,我漸漸地看不懂,也慢慢地不喜歡自己的月刊?」 四十年前,李賢文以二十四歲歲的年紀,不畏艱難地草創了台灣第一本美術專業刊物;十七年前,他又在市場一片榮景中,親手按下了月刊的熄燈號。 在狀似匱乏的環境中,理想的純度與藝術的純情往往較易堅持;相反地,在物質充足、錢淹腳目的時代裡,理想卻容易質變與扭曲。一九八○年末迄一九九○年中,藝術市場此時異軍突起,「美」變得如此具體卻又如此遙遠。 「有一天,當我穿梭在北美館時,瞥見一幅曾經手過的前輩畫家作品,心中不由自主地默默以數字在換算此作的新價格,就在那一瞬,我的心起了巨大的撞擊,我在幹什麼?站在一幅畫的前面,我的眼睛看不到畫,我的心也感受不到美,整個心思,竟沉浸在數字帶來的起伏!」 昔 蘊育藝文菁英搖籃 「創刊之前,我渴慕藝術;停刊之後,我享受藝術。」 「在堅持與實踐中,願希望之光不滅,願藝術之夢恆新。」 李賢文表示:《雄獅美術》誕生於一個追求夢的一九七○年代,人人手無寸鐵卻心懷萬里,在一本小小簡陋的三十頁創刊號中,滿載著那個時代青春夢的純真之舟,橫渡藝術之洋,留下了三○七期《雄獅》月刊的足跡。雄獅是屬於台灣全體人民,雄獅的理想也是台灣美術的歷史見證。 而其作者群為當今文藝界各方翹楚,包含西畫、國畫、雕刻、書法、攝影等各藝術學門之宗師,更提供一個自由的文化舞台,許多活躍於當今藝術圈的文化人,包括美學老師蔣勳、手藝人奚淞、國美館長黃才郎、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等,都曾以文青之姿,揮灑理想、投注青春熱血,至今皆居文藝界執牛耳之地位。 此外,奠基於月刊二十五年又七個月的報導評述,在石守謙、顏娟英等學者熱忱的協助下,始於一九九二年,完成於二○○九年,六十本的「美術家傳記叢書」以多元開放的視野,一人一傳的體例,為台灣美術文化的基礎工程奠定根基。 今 電子藝術雜誌先河 《雄獅美術》月刊雖已停刊十七年,但仍為許多人所懷念。而今,又將沉澱倉庫多年之過刊紙本數位化加值,添上科技新衣,頗有「以電子版復刊」、「老店新開」之意味。本知識庫規畫初期便通過文建會民國一○○年視覺藝術補助案,第二階段還將延伸為藝術商業平台,企圖帶動藝術大眾化、全民美育、網路藝術授權及藝品廣告,將「老字號新開張」之意義發揮至淋漓盡致。 在出版日漸蕭條、紙本書面臨崩毀的嚴峻考驗下,「雄獅」依舊堅持圖書出版理想,而「雄獅美術知識庫」的設置,打開美術上雲端的新通路,提供平台,活化資料。此外,更設「雄獅文創堂」,承續對藝術與人文的關懷,試圖把藝術的深度轉化成日常實踐的美學,持續以擁有文化內涵及本土生命力的文創品,開展結合藝術人文的新心生活。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 一九七一年,當年還是大四學生的李賢文抱著一股對推動台灣藝術的理想出發,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大道理去說服父親,也就是雄獅文具的老董事長李阿目,出錢投資,於是,當年三月《雄獅美術》創刊了,原為三十二開,由於該本刊物在臺灣美術界有一定聲望,故有不少藝術名家願意為本刊物撰稿。 《雄獅美術》初期是免費刊物,從第五期開始才改為一本新臺幣五元(年訂戶新臺幣五十元)。李賢文個人對藝術強烈的熱情,以及對推動藝術發展的使命感,《雄獅美術》能在理想與資金的相輔相成之下,成為台灣藝術雜誌的新標竿。隨後的藝術刊物,由於創辦人的理念以及時代的變遷,其雜誌宗旨與編輯方針就出現很大的不同了。 見證1/4世紀台灣美術史 「雄獅美術」三十多年來秉持出版藝術好書的理念。內容從專業的藝術工具書到廣泛的文化論叢;從中西美術史到台灣本土藝術;從技法入門到創作發想;從藝術欣賞到趣味生活化;共計出版了中國美術、台灣藝術、中國建築、東西洋美術史、西洋美術理論、中國畫家與畫集、西洋畫家、美術隨筆、攝影、技法入門、設計、兒童美育、美術工具書、藝術人文、名畫筆記系列、清泉小叢書、欣賞系列、前輩美術家叢書、兒童文化資產叢書、藝術趣味、雄獅圖話等二十一項大類,近三百種的藝術文化叢書,滿足不同讀者知性生活的多元需求,提供藝術愛好者源源不絕的創造能源。 《雄獅美術》堪稱當時最具權威和指標的藝術期刊,也是當年諸多國內外藝術先進爭相投稿的研究平台,更記錄著四分之一世紀之台灣美術史,它記錄歷史,也開創歷史:推展全民美育,首辦「美術新人獎」,發掘「素人畫家」,製作「前輩美術家專輯」、「東洋畫家專輯」、「民間藝術專輯」、「原住民藝術專輯」,編寫《西洋美術辭典》、《中國美術辭典》等,當年皆名噪一時,影響深遠。去年,國史館即以雄獅發行人李賢文為訪問主角,出版口述歷史《獅吼》見證台灣美術史,顯見雄獅月刊在國史中的地位。 前一篇文章 捷運站公共藝術 美術長卷呈現 台灣藝術發展 下一篇文章 時尚心閱讀 5心級行動 新北市立圖書館 邀市民共同打造五星級的優質閱讀環境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兒童˙少年Young&Youth】 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書展回眸】 簡體館 文史藝術16000冊展售巨流河浩浩蕩蕩【逛書街】 史傳德書店 進駐精品服飾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