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群 首次大規模維修

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報導 |2013.07.12
1463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報導】大陸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文物局宣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殊山石窟群,是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活動場所,日前該局已展開首次大規模維修,預計明年五月底竣工。

文殊山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南望祈連、北視雄關,自古是軍事、交通重鎮和佛教聖地。據《肅州縣誌》記載:「城西南三十里的山峽之內,鑿山為洞,蓋房為寺,內塑佛像,舊稱三百禪室,號曰小西天」。

該石窟群始建於北涼時期(西元五世紀初),開鑿於文殊山崖壁上,全境分為前山和後山,由文殊寺、百子樓、普化寺、千佛洞,萬佛塔、五百羅漢堂、觀音洞等七部分組成,有魏至清朝不同時期的洞窟近百個,保存五百餘尊珍貴佛像、一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的壁畫,極為壯觀,是河西走廊眾多的石窟寺中,規模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石窟群,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山的千佛洞,平面近方形,頂略作穹窿式,窟內有中心方柱,四面分兩層開龕造像,四壁上方正中繪一佛二菩薩說法圖,周圍繪千佛像,中部繪立佛十餘尊,下方繪供養人等。窟頂繪伎樂飛天、彩雲及花朵。古雅樸實的造形、濃豔厚重的色彩及細膩流暢的用筆和暈染,深受西域繪畫技法影響。

後山原來窟龕數目較多,有一些供僧人修行的禪窟及建築在山腰間的西域式大塔痕跡。現存五個較完整壁畫的洞窟,其壁畫具有河西地區早期洞窟壁畫的布局特點,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則是敦煌藝術的延續和發展,是研究十六國時期佛教藝術、河西地區與西域的佛教建築的資料庫。

其中,萬佛洞東壁有西夏時期繪製的大型壁畫《彌勒經變》圖,採用西域暈染畫法,強調色彩的明暗對比和人物形象的立體效果,畫面上正中繪「工」字形的建築,雄偉壯麗,彌勒菩薩居於殿堂之內,結跏趺坐,殿堂外之庭院、樓台、亭閣之間,男女眷屬、四方眾神或立或坐於其間。殿堂之下,歌伎舞伎,盡興奏樂,翩翩起舞。虛空中幻化諸眾佛、護法等,飛天翱翔,天樂不鼓自鳴,一派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

文殊山石窟群因年代久遠,地震、雨水、風化等自然因素的侵擾,石窟群山頂的岩體多數開裂,不少石窟前的護坡已經被雨水沖斷,加上人為破壞的歷史殘留,亟需維修保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