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花開見佛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2013.10.19
2210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張之先 1946年出生,四川內江人,係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侄孫。1993年接觸攝影,1995年開始以拍攝荷花題材至今。曾任重慶師範學院、深圳高等職業學院客座教授,熱心推動深圳文化藝術工作,受到深圳文化藝術界好評。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攝影/張之先

作者簡介

張之先

1946年出生,四川內江人,係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侄孫。1993年接觸攝影,1995年開始以拍攝荷花題材至今。曾任重慶師範學院、深圳高等職業學院客座教授,熱心推動深圳文化藝術工作,受到深圳文化藝術界好評。現為深圳市老年攝影學會會長,先後在大陸、香港、澳門、泰國舉辦過攝影展和講座,攝影作品散見大陸各大報刊。



張之先攝影展

■展覽時間:2013/9/28-11/3

■展出地點:高雄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開放時間:周一~周日9:00~17:00





文/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攝影/張之先





荷花,又名蓮花,別稱菡萏。在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荷花因植於池沼之中,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它的生長生態,又正好是一個社會理想人格的比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成為文人畫家久頌不衰的題材。

荷花又因妙香廣布,能令見者喜悅、吉祥,所以,諸佛及菩薩大多以蓮花為座,如極樂淨土的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皆坐於寶蓮花上,也使荷花素為佛教徒所珍視。

攝影出現後,荷花自然也成為拍攝對象。張之先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拍攝荷花,一年到頭,往返穿梭於池塘荷田之間,透過各種視角角度,從最初的小荷、新荷、盛荷,再到後來的枯荷、殘荷,呈現從色彩到神會、漸悟至頓悟的鏡頭語言。

此次,張之先受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之邀,以「花開見佛」為題,展出七十七件荷花攝影作品,期透過荷花之美,讓觀者從中體悟生命力的飽滿和繁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