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醫師糠榮誠表示,近來門診增兩成,多是年輕族群誤把痔瘡當大腸癌,反倒是年長的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警覺較低。
糠榮誠建議,民眾如果有解便解不乾淨,或是糞便中帶血呈暗紅色,就可能為大腸癌的前兆,但若是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液,或擦屁股時有鮮紅色的血,多可能為痔瘡而非大腸癌。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台灣有四分之一的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屬於第四期,且腫瘤轉移到肺、肝臟等其他器官。多數患者不會覺得肚子痛,等到虛弱、體重減輕、腹瀉,才察覺不對勁。
王輝明說,大腸癌若轉移到肝、肺無法開刀根除治療,需配合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等多科團隊診療,輔以化療與標靶藥物,妥善使用可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和存活期。
美國臨床腫瘤年會披露一項研究發現,治療大腸癌轉移的兩種標靶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血管生長因子單株抗體」,其實延緩腫瘤惡化的時間沒有太大差異,都是十個月。王輝明表示,這兩種標靶藥物,健保已列入給付,患者可對因下藥,檢測癌症基因選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