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我有一位同事,日前與我分享教導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的心得。
她說:「前陣子,有位好久不見的朋友帶著孩子到家裡來玩,朋友的孩子和我家的孩子年紀相仿,都是兩歲大的孩子,他們喜歡玩的玩具也都差不多。朋友難得來,很希望他們可以玩得很開心,所以當她的孩子要玩球而我的孩子卻不想借時,讓我覺得很抱歉,當時我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以權威的方式要求孩子把球借給朋友的孩子。結果當然是悲劇收場,兩個孩子為了搶一顆球而哭成一團。從那次之後,每次我帶孩子到公園玩球時,他總是把球抱得緊緊的,只要有小朋友做出伸手要拿球的動作,他就把球抱得更緊,深怕球被搶走!」
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同事不禁檢討起當時朋友來訪時,自己的做法是否失當。她設身處地去思考孩子當時的處境,好久不見的朋友和她的孩子,對他來說都是陌生人,而那顆球卻是他最喜歡的玩具。如果要一個大人將自己心愛的東西借給陌生人,恐怕都有些困難,何況是一個兩歲大的孩子。
他不僅無法了解借出的東西是否還能拿回,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尚處於「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他們凡事會以「自我」為考量,站在「自我」的平台上去思考各種事情。所以,在此階段做出「不借」的決定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強行要求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只會讓孩子對「跟別人一起玩」產生更大的反感!
了解孩子的心理模式和發展特徵之後,當有其他孩子來訪時,同事除了會一再提醒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共享玩具的好處外,還會以繪本及影片的方式引導孩子了解借玩具或和別人一起玩的好處。不過,即使在做了多次的引導及說明後,孩子還是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玩。還好這次同事深深了解到學習需要時間,過於心急可能會再度造成孩子的恐懼,因此,未再做出勉強孩子的舉動。
大概過了兩個月後的某一天,同事帶孩子到公園玩,有一位一歲半的孩子伸出手想跟同事的孩子一起玩球,原先同事的孩子還是緊緊抱著球,不過,在那位一歲半的孩子正要轉頭之際,同事的孩子突然伸出雙手,把球遞給那個孩子。在那一刻,同事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慢慢跨出「與人分享玩具」的第一步!
最近,同事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到公園玩,同事的孩子還會主動把球丟給鄰居的孩子,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開心地玩球,那樣自然愉悅的互動讓同事十分開心與感動,她有感而發地表示:「這在別人眼中雖然只是一個小小改變,但在一個母親的眼裡,卻是極大的進展與突破!」
在這過程中,同事了解到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是兩歲孩子的思考特徵,他們很難去思考及了解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他們只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及想法。在他們的思考邏輯裡,「我想要……」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而玩具是他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物品,如果想要求他們「借」或「分享」,大人除了要用心引導及耐心等候外,還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這個玩具借給別人只是暫時的,之後還是可以再拿回來。
當孩子從生活中慢慢了解到與別人分享及跟別人一起玩的樂趣及好處時,他自然會誠心誠意地捧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和朋友一起分享。
心情小語:了解孩子年齡發展的特徵,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與別人共享玩具的樂趣及好處。